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和民主。面对这种形式,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之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材料二: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中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 (1) 材料一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谈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2. (2) 面对材料一的情况,中共做出了怎样的决定?目的是什么?
  3. (3) 材料二中“钟山风雨起苍黄”中的“钟山”是指什么地方?
  4. (4) “百万雄师过大江”是何时开始的?
  5. (5) 此一役的结局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近代前期,中国的对外战争多以失败告终,从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这突出表明了(  )

A . 战争的性质决定战争的胜负 B . 政府的决策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C . 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战争的结局 D . 腐朽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
A . 变中国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B . 用武力保护鸦片走私的公正合法性 C . 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D . 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
A . 思想观念 B . 军事技术 C . 经济组织 D . 教育制度
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 (1) 图中A,B两处发生的事件分别是和,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 (2) 根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3. (3) 指出二战后初期至50年代图中所示地区政治局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下面是初二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

●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

●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

●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的

材料二:“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材料三: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中的“因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而创立的哪一组织开始发展反清力量?出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具有怎样新的时代特征?
  2. (2) 材料二出自哪一革命纲领?这一纲领最吸引当时农民的地方是什么?这一纲领未能实施的原因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材料题
材料: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摘自《江主席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中“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 ,“改良主义”运动,“旧式的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分别指的是哪些事件?
(2)中国共产党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4)回首近代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历史任务的历程,你有何感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

——新华网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
《中华民国史》写道:“1905年,在日本东京,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是指(     )
A . 强学会 B . 兴中会 C . 同盟会 D . 国民党
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A . 战争目的和战争性质相同 B . 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C . 都给中国带来危害和灾难 D . 都是因为鸦片贸易而引发的
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与1921~1935年相对应的是时期时代特征(    )

时期

主题词

1921﹣1935年


1945﹣1949年

国共对峙,战略决战

1949﹣1956年

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2001年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 .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B . 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 . 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 .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小亮同学收集了下列历史资料:①中国的戊戌变法;②日本的明治维新;③俄国1861年改革,请你为他定一个恰当的专题名称,应是(    )
A . 资产阶级革命 B . 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C . 封建性质改革 D . 废除农奴
五四运动中罢免的国贼中不包括(    )

A . 曹汝霖 B . 张作霖 C . 陆宗舆 D . 章宗祥
油画《地道战》(如图)歌颂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地道战的故事发生在(   )

A . 五四运动时期 B . 北伐战争时期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
下列太平天国的相关史实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金田起义  ②天京陷落  ③天京事变  ④永安建制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③② C . ①④②③ D . ②①③④
甲午中日战争中,率致远舰冲向日舰,最后壮烈牺牲的中国将领是(  )
A . 丁汝昌 B . 邓世昌 C . 左宝贵 D . 叶志超
“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这里所说的“今也其时矣”的“时”是指(   )

A . 洋务运动以后 B . 戊戌变法时期 C . 辛亥革命以后 D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此话出自(    )
A . 康有为 B . 梁启超 C . 宋教仁 D . 谭嗣同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在一片欢呼中失败的,对“失败”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 .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 . 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D . 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