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 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B . 小李: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C . 小林:战争爆发于1895年 D . 小王: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有研究表明:中国十四年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在4100万以上,加上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人口损失则超过4500万。材料中的“十四年抗战”开始于(    )
A . 九一八事变 B . 华北亊变 C . 西安事变 D . 七七亊变
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下面是小明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但还没有完成,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主题:诗句中的历史知识
卅年求富更求强,
造炮成船法仿洋。
左面的诗句中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请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历史?
海面未收功一战,
总归虚度掷黄金。
“海面未收功一战”中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谁?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精神?
百日求新为图强,
挽救危亡看康梁。
为挽救危亡康梁在中国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其性质是什么?
中山更要建共和,
天下无人奉君王。
左面的诗句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上述史实的学习,你有什么启示?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间隙中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多数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下列诗句中能印证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这个事件的是(    )
A .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 .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她的诞生、壮大、富强都是中国共产党九十八年来带领各族人民艰苦卓绝斗争和奋斗的结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1) 九十八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 (2) 1934~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3. (3)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全民族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简析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要作用。
  4. (4) 七十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新中国的诞生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5. (5)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短时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我国选择并坚持了哪一发展道路?
有人说,毛泽东所诠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是“结合”和“创新",以下最能体现“创新”的是(    )
A . 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 . 国共合作誓师北伐 C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D . 国共合作抗击日寇
阅读材料: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法国大作家雨果愤怒地谴责……联军的暴行,他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材料三:“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四:“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

  1. (1) 材料一的战争中,中国人遭到哪国的“炮口逼迫”?这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所描述的“把它付诸一炬”是什么事情?“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针对什么而言的?
  3. (3) 材料三是哪一条约的内容?这一条约中哪一条内容严重阻碍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4. (4) 材料四中哪一内容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 (5) 根据四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东西方文化各放异彩,并互相交流,交相辉映。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如图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画面上,众神或坐或立,谈笑宴饮,穿着打扮与常人无异。画中盛放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如画中右侧附图所示),是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

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

——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材料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群神宴》中神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画家为什么会这样塑造?
  2. (2) 中国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当时的欧洲,符合真实的历史吗?请说明理由。
  3. (3) 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钱玄同他们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西文化的态度。
  4. (4)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华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法国大作家雨果
材料二:“联军占领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便继以私人抢劫。”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1)a.材料一中的“夏宫”是指什么?
b.它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焚毁的?
(2)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是指谁? 
(3)材料二所说的现象发生在哪场侵华战争中?
(4)两则材料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歌词“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所述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是(    )
A . 南昌起义爆发 B . 井冈山会师 C . 遵义会议召开 D . 会宁会师
一个多世纪前,中国海军曾经在黄海与日军展开大战,当时的舰队是(    )
A . 南海舰队 B . 北海舰队 C . 北洋舰队 D . 南洋舰队
张老师在给八年级学生上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制作了如图。此图不能说明(    )

A .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B . 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C . 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 D . 鸦片战争激起太平天国运动
下列关于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正确,针对不同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

②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③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④国民党军的人数和装备不如共产党军队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的签订,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文前省略的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律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的》
“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这种语体和风格的诗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 鸦片战争时期 B . 戊戌变法时期    C .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 新中国建立初期
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下列企业中属于这类性质的企业是(   )

①安庆内军械所  ②上海轮船招商局     ③江南制造总局  ④汉阳铁厂

A . ①②④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①②③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对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表文告称:“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   )
A . 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B . 打击封建军阀的紧迫性   C . 实行战略转移的可能性 D . 发起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八国联合军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逃往西安。此事件以清王朝战败,并赔款4.5亿两白银为终。”该材料所涉及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有人说,洋务运动“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 “只想新其貌,不想新其心”。其中“握旧物”和“新其心”中的“握”与“新”的对象分别的是(     )
A . 旧的式武器和新式武器 B . 旧式武器和新的制度 C . 旧的制度和新式武器 D . 旧的制度和新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