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在下图所示战役中,刘伯承号召大家:“面前即使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必须打过去!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次战役是(    )

图片_x0020_100007

A . 辽沈战役 B . 挺进大别山 C . 淮海战役 D . 平津战役
下列诗句中,颂扬左宗棠收复新疆业绩的是(   )

A . 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B .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C .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D . 英帅朱彭筹此役,意扶危局定神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夏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
  2. (2) 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3. (3)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以下出现在近代史中的不平等条约,涉及割台湾岛的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一家日本企业征得清政府同意后,在重庆开设了一家工厂。你认为此事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 鸦片战争后 B . 洋务运动中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 .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上海抡船招商局是洋务派举办的规模糢最大的民用企业。它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发展到30多艘,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这段材料说明了洋务运动(    )
A . 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B .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 .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 . 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铭记那段历史。

  1. (1) 如表归纳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在表格中ABC三项中任选其中一项,简析该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并结合该条约中的任意条款分析其危害。

    条约

    内容

    影响

    《南京条约》

    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

    A

    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辛丑条约》

    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C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军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清政府向各国认错致歉,并保证永远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2. (2) 鸦片战争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睁眼看世界。观察下表中的人物,按照示例简述康有为、孙中山在寻求强国御辱的道路上各持什么主张。

    人物

    主张

    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第12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有一位选手抽到了这样一道文化测试题,请你参与解答。其试题是:下列搭配,没有关联的一项是(   )

A . “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B . 京张铁路——詹天佑 C .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D . 《义勇军进行曲》——鲁迅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材料应来自(    )
A . 康有为的上书 B . 曾国藩的奏折 C . 林则徐的文稿 D . 张之洞的家书
下图是“重点红色旅游区”内的革命遗址。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主题设计与图片相关的是(    )

A . 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B . 革命摇篮,领袖故里 C . 历史转折,挽救革命 D . 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这条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 .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 . 红军长征的胜利
导致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 .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B .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C . 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D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下面是八(5)班为纪念某历史事件110周年举办的图片展中的3张图片,这一图片展是为了纪念 (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描写下图这套邮票所纪念的历史事件的诗句是(    )

A . “革命雄师会井冈,集中力量更坚强。红军领导提高后,五破围攻固战场。” B .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C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近代化的探索: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在民族危难之时,无数的仁人志士积极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材料一: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示意图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材料三: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从洋务自强到变法维新,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尽管期间遭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的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景随人转,迭相递进,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思想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
(1)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事件是洋务运动,请问这个运动的性质是?
(2)根据材料二写出倡导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两个代表人物
(3)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李大钊等人还传播了什么思想?
(5)根据材料三,在近代化探索历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南京临时政府在其存在的三个多月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和实行社会改革的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则是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其“宪法”(    )
A . 《天朝田亩制度》 B . 《资政新篇》 C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 《中华民国约法》
近日学校为了组织禁毒知识竞赛,开展了禁毒宣讲活动。以下能列入该宣讲内容的是(   ) 
A . 虎门销烟 B . 金田起义 C . 收复新疆 D . 黄海海战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救亡图存的抗争史,中华民族日渐觉醒,逐渐凝聚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并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图片_x0020_100006

材料二: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同时依社会各阶级的现状,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更革命的党,即能造成,也有使国民革命势力不统一不集中的结果……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

——摘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材料三:中华儿女不分民族、阶层、党派、宗教,也不分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以至海外侨胞,都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汇成全民族抗战洪流,不仅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表现,更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保证。

——摘自《人民日报》(2005年8月15日)

  1. (1) 材料一中近代西方列强发动的历次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分别有哪些阶级(层)起来进行了反抗斗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个势力集中的党”出现的标志是什么?中共为什么要选择与国民党促成“一个势力集中的党”?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民族抗战洪流”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主要表现?综上所述,你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有何认识?
当阅读《人民日报》时,我们能够联想到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是(     )

A . 《申报》 B . 《邸报》 C . 《民报》 D . 《新青年》
享有“近代史的百科全书”赞誉的报纸是(   )


A . 《申报》 B . 《大公报》 C . 《时务报》 D . 《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