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夏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条约 | 内容 | 影响 |
《南京条约》 | 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 | A |
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 ||
英商进出口货物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 ||
《马关条约》 |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 B |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 ||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
《辛丑条约》 | 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 C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军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 ||
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 ||
清政府向各国认错致歉,并保证永远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
人物 | 主张 |
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 |
① | |
② |
下面是八(5)班为纪念某历史事件110周年举办的图片展中的3张图片,这一图片展是为了纪念 ( )
材料一:近代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材料二: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同时依社会各阶级的现状,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更革命的党,即能造成,也有使国民革命势力不统一不集中的结果……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
——摘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材料三:中华儿女不分民族、阶层、党派、宗教,也不分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以至海外侨胞,都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汇成全民族抗战洪流,不仅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表现,更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保证。
——摘自《人民日报》(2005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