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出现在(   )
A . 林则徐广东禁烟期间 B . 鸦片战争期间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史学家蔣延黻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中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他所说的“旧式的民间运动”的领导阶级是(     )
A . 农民阶级领导 B . 地主阶级 C . 资产阶级 D . 无产阶级
《辛丑条约》的内容是什么?

革命家的胸怀和奋斗目标对革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下边材料出自(    )

A . 孙中山 B . 黄兴 C . 严复 D . 康有为
近代台湾经历了割占—回归—分离的历程。这一“历程”分别与下列哪些战争有关  (    )

①鸦片战争      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抗日战争      ④解放战争

⑤抗美援朝战争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②④⑤
小明在纪念周恩来逝世40周年专题网页的革命“革命篇”中使用了以下史实,这些史实按时间先后排列依次为(  )

①领导南昌起义         ②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③参加重庆谈判         ④转战陕北             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A . ①②④③⑤ B . ①③②⑤④ C . ②①⑤③④ D . ②①④⑤③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是(    )
A . 中国同盟会 B . 中国国民党 C . 北洋政府 D . 中国共产党
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应的内容。

  1. (1) 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

  2. (2) 近代中国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编写目的著作是

  3. (3)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4. (4)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

下列关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共同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B . 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C . 都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重大措施 D . 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场运动是正义的,却不是正确的;它试图将外国人全部驱走,却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入侵;它试图扶助大清,却遭到清政府的绞杀;它试图挽救民族危亡,却使中国面临空前危机。这场运动指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新文化运动
历史学家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1. (1) 材料一的内容出自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个不平等条约?
  2. (2) 材料二所示不平等条约签订于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发动的哪一场侵华战争之后?
  3. (3) 通过比较分析上述材料,这两个不平等条约都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4. (4) 研究了上述两则材料,你有何感受?
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维新变法运动 D . 新文化运动
当19世纪历史的帷幕即将落下的时候,在中国北方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以旧式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    )
A . 将外国侵略者驱赶出中国大地 B . 设立了外务部来管理涉外事务 C . 沉重打击了八国联军的气焰 D . 实现了政府和国民地位的完全转变
有人说,洋务运动“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想“新其貌,而不新其心”。这里的“握旧物”和“新其心”分别指(   )
A . 旧式武器和新式武器 B . 旧式武器和新的制度 C . 旧的制度和新式武器 D . 旧的制度和新的制度
1892年11月,两位美国大学生骑自行车环球旅行到中国,李鸿章在天津接见了他们,见面时可能谈及的话题是(  )

A . 北洋海军的组建及其训练情况 B . 中日海军在黄海战事的进展 C . 康有为正在推行的变法 D . 《新青年》杂志中的相关内容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两只蝴蝶》,引起世人高度关注,此诗的发表反映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主张是(   )

两只蝴蝶

——胡适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A . 提倡民主与科学 B . 提倡新道德 C . 提倡自由与平等 D . 提倡白话文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于(    )

A . 九一八事变 B . 卢沟桥事变 C . 西安事变 D . 八一三事变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原因是(    )
A . 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 B . 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 C . 苏联红军进攻东北日军 D . 美国向日本国土投掷两枚原子弹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945年台湾在被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
  2. (2) 毛泽东在《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中写道:“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诗中“黄洋界上炮声隆”,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
  3. (3)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导致诗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的胜利有何意义?
  4. (4) 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