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十一天内,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廖兵团……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这段材料是毛泽东对哪次战役的新闻评论(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该现象出现于下列哪一条约签订后(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至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    )
A . 禁烟运动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洋务运动 D . 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    )

①创办军事工业  ②创办民用工业   ③筹划海防

④培养人才   ⑤改革行政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A . ②③④⑤ B . ①③④⑤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③⑤
孙中山认为,“洪氏之覆灭,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孙中山认为“洪氏之覆灭”的重要原因是(    )
A . 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 B . 不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C . 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 D .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海洋历来是各国争夺的对象,为“开拓万里波涛”日本联合舰队和清朝北洋舰队相遇黄海并发生激战,此役中,为国捐躯的清朝将领是(    )
A . 林则徐 B . 左宝贵 C . 邓世昌 D . 李鸿章
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
A . 黄海大战 B . 辽东半岛战役 C . 威海卫战役 D . 平壤战役
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的一个重要素养是“时空观念”——不仅要将历史事件理清时间顺序,而且要掌握历史事件的地理空间所在。学会看懂带有时间的历史地图会帮助我们提升时空观念。下图反映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A . 七七事变 B . 九一八事变 C . 八一三事变 D . 西安事变
“其伟大的历史意义,不仅表现在它实现了中国革命大本营从南方到北方的战略大转移,而且表现在它为实现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伟大转变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 北伐战争 B . 南昌起义 C . 红军长征 D . 西安事变
20世纪初期,留学生通过归国考试获得功名,或进入清朝翰林院等学术机构,或进入各级行政机关。这样,一批不见经传的留学生迅速崭露头角,被推上了社会大舞台,成为各个领域的知名人士。阅读如下1905—1911年留学生获得翰林、进士、举人人数统计图。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A . 留学生成为政府中坚力量 B . 清朝统治危机得到了缓解 C . 政府官员结构被彻底改变 D . 政府对新型人才的重视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 . 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 . 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 . 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 . 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约法》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 《中华民国宪法》 D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不计个人得失,上书皇帝,严禁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百多斤鸦片。“他”是(    )

A . 林则徐 B . 关天培 C . 左宗棠 D . 邓世昌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    )
A .   重点攻打大城市的决策 B . 把8月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 .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D . 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少年瞿秋白用这八个字概括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下面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 .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
A .   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 . 三民主义思潮兴起 C .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 . 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19世纪末,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的状元实业家是(    )
A . 张謇 B . 卢作孚 C . 侯德榜 D . 荣德生
一百年征途漫漫,一百年功昭日月。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每遇艰难都表现出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愈战愈强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用钢铁般的意志,书写着中国近现代史的辉煌篇章。

请结合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其具体体现是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材料二: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的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材料四:在汉口,2月7日当夜,天降大雪,反动军警把京汉铁路总工会汉口江岸分会工人领袖、共产党员林祥谦绑在江岸车站站台的电线杆上,让他下令复工,遭到断然拒,林祥谦英勇就义。

  1. (1) 材料一中的“它”是指什么事件?依据该材料指出,“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哪一“进程”中诞生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
  3. (3) 材料三是中国共产党哪次会议的宣言?该宣言的发表有何重大意义?
  4. (4) 此次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总工会提出的号召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中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1918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了十月革命”,引文中的“他”是(  )

A . 陈独秀 B . 李大钊 C . 鲁迅 D . 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