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有人形象的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 ,你知道这里的“门”是指哪里吗(  )

A . 沈阳 B . 锦州 C . 辽宁 D . 长春 
如图是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一则报道的截图。该图是日本制造(    )

A . 旅顺大屠杀的罪证 B . 南京大屠杀的罪证 C . 九一八事变的罪证 D . 七七事变的罪证
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认为这里的“门”是指 (    )

A . 辽宁 B . 沈阳 C . 长春 D . 锦州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失败”是指(    )

A .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 . 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了 C .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祸国殃民 D . 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疯狂侵略中国
下图是列强侵华的历史见证,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下列哪次列强侵华战争期间(    )   

A . 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 雅克萨之战
今年暑假,一位同学准备去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体验革命生活,他应该去(   )

A . 延安 B . 会宁 C . 井冈山 D . 南昌
“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体西用)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立宪之梦)

材料二: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共和之路)

材料三: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

  1. (1) 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什么主张?
  2. (2) 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3. (3) 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政治革命”的目的,并概括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特点。
  4. (4) 图中杂志的创办标志着什么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后,该运动主要宣传的思想是什么?

  5. (5) 纵观中国近代化历程,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英国商人主要向中国输出毛、棉织品,而从中国输入茶、丝等物。但英货在中国市场上销路不大,这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还具有顽强的抵抗作用。在正常的情况下,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发生逆差。在乾隆四十六年到五十五年(17811790)间,中国茶叶输英总值是9626万元;乾隆四十六年到五十八年(1781—1793)间,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是1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材料三:英国学者马士说:“由于中国人民进行了激烈的禁烟运动,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材料四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的一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发生逆差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三中英国学者的观点。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的理由。
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领导这场暴动的是(    )
A . 朱德 B . 毛泽东 C . 周恩来 D . 贺龙
下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军徽,那么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始于哪次历史事件?()

A . 辛亥革命 B . 北伐战争 C . 南昌起义 D . 秋收起义
材料与问答题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进行一系列探索,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人民网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鸿章等人的探索,在近代被称为什么?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事件的性质?这一事件在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什么?回顾这场思想运动,你觉得我们应对西方文化持什么态度?
(4)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上呈现出什么特点?

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    )
A . 把资本主义引入中国 B . 维护清朝统治 C . 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 D . 发展近代工业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上书写的校名全称是(   )
A .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B . 陆军军官学校 C . 中国陆军黄埔军校 D . 中国陆军黄埔军官学校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文化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关于以下三幅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图一反映的是创办于北京的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 B . 图二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C . 图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D . 三幅图都反映了历史的进步
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中国的民族意识被唤醒,重大的教育思想和政府改革开始。材料所指(   )
A . 戊变法背景 B . 洋务运动背景 C . 五四运动背景 D . 辛亥革命背景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这是严复在评价哪一事件(  )

A . 科举制度废除 B . 《奏定学堂章程》 C . 京师大学堂 D . 《天演论》在中出版
民国以后,“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些变化体现了(   )
A . 婚姻自主意识增强 B . 交通通讯新变化 C . 休闲生活方式新变化 D . 自由平等新风尚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是(   )


A . 平型关战役 B . 百团大战 C . 台儿庄战役 D . 徐州会战
影视作品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社会现实。以下是几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影视作品,请按照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排序(   )

①《谭嗣同》    ②《虎门销烟》    ③《火烧圆明园》    ④《南京大屠杀》

A . ③④②① B . ④②①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①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 (1) 材料一图A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重大实践活动?图B中试图“以政治近代化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重大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C中民族工业在1912-1919年迅速发展的原因。
  2. (2) 材料二图A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哪一计划的制定?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这一时期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成就。根据图B,指出改革开放前,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之路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