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中日战争则变成“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 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 .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 《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 . 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历史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下列是一位同学的列举结果,其中有一项不恰当,请你帮他挑选出来(  )

A . 李大钊 B . 陈独秀 C . 李鸿章 D . 胡适
列举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战役名称。
如表所示是小强同学学习历史某单元的内容,该内容的主题应该是(   )

A . 近代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B . 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 .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有学者认为,晚清以来如此多的湖南人在中国的改革和革命等道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分析下列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

人物一:曾国藩

军队二:湘军

人物三:谭嗣同

人物四:黄兴

人物五:毛泽东

  1. (1) 人物一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
  2. (2) 军队二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3) 人物三在湖南主持的《时务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4. (4) 人物四多次筹划领导武装起义,为推翻清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和贡献。
  5. (5) 人物五在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
  6. (6) 研究湖南史不能割裂它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应结合世界史、中国史的发展进程。
中华民族经过抗日战争洗礼,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基础是(    )
A .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 国共首次合作 C .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 . 全民族团结抗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运动中,晚清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官员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机器,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材料二:他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作出了宝贵贡献。1911年10月,清廷在势不可挡的革命烈火下苟延残喘。1911年11月,他致电商界,赞成共和。1912 年,他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

材料三:工业化一一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1月1日社论

  1. (1) 材料一涉及的哪一探索事件?该事件中以什么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2. (2) 材料二中涉及的是哪位人物的贡献?材料中的“革命”指的是什么?
  3. (3) 为实现材料三中的“最高利益”,党和政府编制了哪一经济计划?请写出该计划在实施中吉林省取得的成就一例。
  4. (4) 请你为我国工业的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南昌起义前夕,朱德设鸿门宴请军官教育团的团长、公安局的头头吃饭,将他们调离了自己的队伍。起义开始后,他们的队伍很快就被起义军消灭了。这是朱德成功运用古代兵法的一个典范,他用的计策是( )


A . 破釜沉舟 B . 围魏救赵 C . 调虎离山 D .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青年学生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而奔走呼号……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
——摘自《新华网》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科书
材料三 6月5日上海日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相继罢工。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科书

  1. (1) 材料一所述的运动是?

  2. (2) 材料二口号中的“国贼”主要指哪些人?

  3. (3) 材料三中“中国工人”代表的是什么阶级的运动? 这体现了工人的一种什么精神?

  4. (4)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请问这场运动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

国情不同,道路不同。近代以来中外各国在道路探索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懈努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14世纪~19世纪上半期西方近代化的历程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1. (1) ①;②;③;④
  2. (2) ⑤;⑥;⑦;⑧
  3. (3) 写出材料三表一中⑨革命道路是什么?根据表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民族复兴道路”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等等。

材料二:“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总统的权力。”

材料三: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会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材料四:……“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意志上面才显示出社会上的差别。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由和不可动摇的权力……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1. (1) 上述材料各出自哪一个革命或运动?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和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法国第三等级代表及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其追求的政治目标上有何共同点?
  3. (3) 材料二和材料四所出自的两个文献其最突出的共同点是什么?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犹火器万不能及。……中国犹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材料二:“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先富在民,而国本益固。”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他们掀起什么运动?其口号是什么?
(2)这一派别的典型代表有哪些?
(3)为达到材料一、材料二的目的,他们都创办了哪些企业?
(4)这一运动有什么积极作用?

左宗棠为维护国家主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有关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率三路大军入疆,击败阿古柏侵略军
B . 出使俄国,通过外交途径收回伊犁
C . 出兵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 . 主张加强海防,放缓西北塞防
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纷纷举行纪念活动,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下列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1921年7月参加中共一大         ②1945年8月参加重庆谈判

③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这是爱国诗人闻一多《七子之歌》的一部分。你知道台湾是在哪一次不平等条约中被割占的(  )

A . 《南京条约》 B . 《马关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下列关于商务印书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B . 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C . 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D . 是近代中国第一批新式学堂
科技发展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18世纪六十年代、19世纪七十年代,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在动力方面,出现了改良蒸汽机、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等;在交通运输方面,创制了蒸汽轮船、蒸汽机车、汽车、飞机等;在通讯方面,发明了电报、电话等;在经济结构方面,重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在世界贸易方面,1870年以后的30多年间,贸易额增长了约3倍。

材料三 曾国藩说:“此次款议虽成,中国岂可一日忘务?……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舒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1. (1) 材料一所说的三项发明分别是什么?根据这材料一,概括这三项发明的历史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曾国藩等人在“经济上的工业化”方面做了哪些尝试?这些尝试对中国科技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 (4) 曾经错失良机的中国已经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结合以上的探究问题,请谈谈你的认识。
“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中的“苦难十四年”始于(    ) 
A . 九一八事变 B . 一·二八事变 C . 七七事变 D . 南京大屠杀
20世纪初,清政府统一全国学制,“仍以忠君和尊孔为先……大幅度增加西方教育中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内容”。当时中国教育( )
A . 开始出现新式学校 B . 呈现出新旧并存特点 C . 掀起尊孔复古思潮 D . 举起民主、科学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