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发生的背景相同的是(   )
A . 袁世凯复辟帝制 B . 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 C . 军阀刮据纷争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改革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缴纳的巨额赎金为发展大工业增添了新的资金来源;获得解放的2000多万农奴为大工厂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农村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

——摘编自《世界通史》

材料二:1868年后,日本“废藩置县”,府县知事由中央任命。政府引进西方技术,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大力兴办企业;1870年设工部省,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师,引进先进设备和管理方法……;政府解除禁止买卖土地的法令,实行土地私有制。政府效法西方军事制度,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政府提倡文明开化,强调学习西方科技、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

  1. (1) 俄国1861年改革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2. (2) 结合所学,完成下表

    改革措施

    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改革推行

    殖产兴业

    军事改革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与生活方式,推动国家近代化

  3. (3) 依据材料三,康有为认为中国国弱的原因是什么?解决办法是什么?
  4. (4) 结合所学,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政策或事件。
  5. (5)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你为我国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太平天国运动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遇到的新情况,即(    )
A . 内部叛乱导致分裂 B . 中央与地方武装联合绞杀 C .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D . 满汉地主阶级勾结共同镇压
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曲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广为传唱的是(   )

A .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C .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D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材料中的"起义"是(    )
A .   护国战争 B . 北伐战争 C . 南昌起义 D . 秋收起义
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③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④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中国近代,确定把香港岛和台湾割让给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分别是(    )

A .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B .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C . 《北京条约》  《辛丑条约》 D .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年 月,蒋介石撕毁“ ”,对 解放区发动进攻,爆发 。

近代史上,宝岛台湾曾有过和祖国分离50年的历史,台湾是在哪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被割占的( )

A . 《南京条约》 B . 《马关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1897年, 在上海兴办,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下列历史事件中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   )


A . 红军强渡大渡河 B . 遵义会议的召开 C . 飞夺泸定桥 D . 爬雪山、过草地
有学者说:因北伐的军事胜利而首先得利的并不是革命本身,却是背叛了革命的蒋介石。历史上,类似这种包含着成功的失败还有(   )
A . 戊戌变法 B . 辛亥革命 C . 五四运动 D . 新文化运动
材料:“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学中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一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请回答:
(1)这是谁在哪次会议上做的什么报告?
(2)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
(3)会议召开的时间与地点?
(4)这次会议所讨论的中心任务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5)这次会议的内容有哪些?
(6)这次会议所做出的重大决定是什么?
(7)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祖国的变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祖国的变化,将永远成为我们中华儿女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八(1)班同学以“近代中国的变化”为主题,请你参与讨论。

【社会性质的变化】

材料一: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中国必须用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整个社会才有可能继续进步和发展。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和组织者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打破封建思想的禁区,积极倡导变革和向资本主义学习,并且付诸实施,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杨杰《戊戌变法: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

【思想观念的变化】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阶级力量的变化】

材料四: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事失败”和“少数人觉悟”各指什么具体事件?“军事失败”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怎样的变化?“少数人觉悟”这些少数人提出了什么主张?
  2. (2) 材料二中“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指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戊戌变法有何进步意义?戊戌变法的性质是?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掀起了什么新的探索运动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与学生爱国运动的关系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
  4. (4) 材料四中的政府指的是什么政府?材料中反映哪一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位伟人在一次伟大的军事行动后,曾欣然题诗一首,内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里“三军”最后会师的地点是(    )
A . 吴起镇 B . 会宁 C . 陕北 D . 延安
康有为曾说:俄北瞰,英西啖,法南邻,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况磨牙涎舌,思分其余者,尚十余国。这段话表明当时的中国(    )
A . 近代化探索起步 B . 面临内忧外患 C . 维新变法运动涨 D . 民族危机加剧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材料一: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他们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他们曾经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他们曾经渴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创建像西方那样的民主共和国……
——《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进行了哪些探索活动?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把中国从黑暗引向光明,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梦”,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的革命道路是怎样的?
材料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华民族圆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回归梦、小康梦、入世梦、奥运梦、飞天梦、航母梦……
(3)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是什么?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请结合相关链接谈谈青少年如何迎接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挑战?
【相关链接】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比较

时期
内容
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需求特点知识专业化知识综合化
服从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强调权威强调创新
…………
应对之策阶段学习终身学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6月5日,(上海)罢市开始,至十二时,华租各界大小商店,已无一开门者。所余者,仅外入所设之洋行也……各华商店门前,皆贴有白纸,上书“罢市请命、商学一致”等字。工人也自发行动起来,日商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一律停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工人一律罢工.

  1. (1) 此段材料反映出五四运动得到了哪些阶层人民的支持?
  2. (2) 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3. (3) 假如你是五四运动时期间的一名爱同学生,上街进行爱国宣传。请你拟写一幅标语,要求语言生动,富有号召力。
毛泽东曾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走,我们的日子慢慢地就好过了。”为此毛泽东的实践是 (  )
A . 领导秋收起义 B . 开辟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C . 开辟大别山根据地 D .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斗,打得日寇投了降。”这首童谣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 . 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B . 苏联出兵消灭关东军 C .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 D . 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