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 (1) 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什么精神?他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什么性质?
  2. (2) “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主要是由中国皇帝所实行的哪一政策造成的?这种状态是怎样被打破的?
  3. (3) 结合当时的世界发展形势,说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新鲜空气”比喻的是什么?“隔绝状态”被打破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说明(    )
A . 鸦片战争的结果 B .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C . 清政府的腐朽 D .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清史稿》称:“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益重。”清政府“海防益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
A . 造舰技术的提高和新式海军的组建 B . 实行“禁海令”,严格限制海上贸易 C .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工业文明的冲击 D . 国人“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辛亥革命。

错误:;改正:

下列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事件,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②张謇提出“实业救国” ③洋务运动开始 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③①② C . ③④①② D . ②①③④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王尽美与董必武等革命家一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A . 开马克思主义传播之先河 B .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C . 使中国首次出现革命政党 D .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02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
A . 八七会议 B . 古田会议 C . 瓦窑堡会议 D . 遵义会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都能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潜心筑梦。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7月30日晚,会议刚开始不久,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会场,言语慌张,形迹可疑。代表们随即分散离开。十几分钟后,法国巡捕就包围并搜查了会议地点。……第二天,代表们在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继续开会。

材料二:

图片_x0020_100005

材料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暴动》

材料四:长征开始后,广大干部、战士眼看第五次反“围”开始以来,红军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这与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发展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们由此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挥方针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材料五: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1. (1) 材料一指的是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图画反映的是哪个历史事件?这个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的是毛泽东领导发动的哪一次武装起义?在起义失败后,他率军建立了哪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 (4) 材料四中“觉悟到”的问题是在哪次会议上解决的?会后,毛泽东领导红军在长征途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军事胜利,请你举出两例。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5. (5)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名称是什么?你认为国共两党应该怎样相处才更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及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与一座山的名字紧紧相连,这座山就是被称为“革命摇篮”的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摇篮的井冈山,下列对其判断正确的是(    )

①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道路的起点

②在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③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④开展了中国第一次土地革命运动

⑤1934年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从这里出发开始长征

A . ①③⑤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④⑤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这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  )
A . 明显的爱国性质 B . 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C . 明显的迷信色彩 D . 广泛的群众基础
如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据图片内容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 . 台儿庄战役 B . 百团大战 C . 平型关大捷 D . 淮海战役
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材料中“撕开了一道口子”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五四运动
下图是新编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目录,根据内容判断其单元主题应是 (   )

A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 . 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C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从人治到法治,从君主专制到民主政治彰显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兼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材料三:如图

材料四: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 (1) 材料一中“终为诸侯所丧”的“周制”指什么制度?秦朝吸取历史教训,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

  3. (3) 图一和图二反映了哪一政治运动的成果?这一运动后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权的名称是什么?

  4. (4) 材料四中的“大会”指的是哪一次会议?根据材料分析这次会议所讨论的两个中心任务是什么?

  5. (5) 材料三中图三宪法颁布于1954年,它在我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大将酬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这首诗颂扬谁的伟大业绩(  )

A . 曾国藩 B . 李鸿章 C . 左宗棠 D . 林则徐
中学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时空观念)

材料一

图片_x0020_100004

(史料实证)

材料二  (如图)

图一 守卫卢沟桥的29军士兵英勇抵抗

图二 日军“杀人比赛”的新闻报道

图三 电影《血战台儿庄》海报

图四 平型关大捷百度百科(截图)

(历史解释)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当人们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不论民族、不论居住地的中华儿女)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1) 年,日军以图方框中反映的历史事件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并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事变”。它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请将空格填写完整)
  2. (2) 按要求将图片序号填入空格中。

    以上四幅图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属于第二手史料的是:

  3. (3) 请依据材料三提炼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你还能想到别的原因吗?
  4. (4) (家国情怀)

    回首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你有何感悟?

八年级5班创办有关圆明园遗址简介的网络空间,在“掠夺宝物、纵火焚烧”这一章节中,需要特别标注的罪魁祸首是(    )
A . 侵华日军 B . 沙俄军队 C . 英法联军 D . 八国联军
中国的抗日战争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 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B . 苏联出兵对日作战 C . 中国军民团结抗战 D . 日本军队兵源不足、资源紧张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
某电视台为了做一个张之洞的专题片搜集了以下资料,这些资料能用的是(    )
A . 领导虎门销烟 B . 签订了《马关条约》 C . 黄海海战 D . 创建了汉阳铁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