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维新变法期间,湖南是“全国最富朝气”的维新省份,湖南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是(   )
A . 曾国藩 B . 左宗棠 C . 梁启超 D . 谭嗣同
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材料一:

人物

孟子

荀子

墨子

韩非

言论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③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①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文化名人简介

人名

生卒年代

国籍

代表作

艺术形式

但丁

1265﹣1321

意大利

A

长诗

彼特拉克

1304﹣1374

意大利

《阿非利加》

叙事史诗

薄伽丘

1313﹣1375

意大利

《十日谈》

小说

达•芬奇

1452﹣1519

意大利

《蒙娜丽莎》

绘画

米开朗琪罗

1475﹣1564

意大利

《大卫》

雕塑

拉斐尔

1483﹣1520

意大利

系列圣母像

绘画

拉伯雷

1483﹣1553

法国

《巨人传》

小说

塞万提斯

1547﹣1616

西班牙

《堂吉诃德》

小说

B

1564﹣1616

英国

《哈姆雷特》

戏剧

材料三:孙中山说,要实现“国民平等之制”,使四万万人一切平等。国民的权利义务没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必须进行政治革命,推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法政体。

材料四: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封建复古逆流一时甚嚣尘上,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

﹣﹣刘相等《人类思想解放史论》

材料五:

①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节选)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②亲历万隆会议者谈话

出席会议的巴基斯坦总理苏拉瓦底事后对周总理说道:你出席万隆会议,毫无疑义对会议的成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你的合作态度改变了会议的整个气氛……你使我们感觉到,中国真诚地和迫切地要同别的国家友好相处并且共同求得发展。

  1. (1) 指出材料一中哪两则言论体现了民本思想?(写序号)据材料概括韩非的主张。
  2. (2) 依据所学,填写上表中A、B两处的内容。依据材料二所提供信息,简要归纳文艺复兴运动发展的特点。
  3. (3) 材料三所述体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哪一内容?材料四阐述了辛亥革命有何重要意义?
  4. (4) 2020年是万隆会议召开65周年。一位同学拟以“周恩来力挽狂澜”为题撰写一篇小论文,请从材料五两则史料中为他任选一则,并结合史料类型说明选择理由。
仔细观察下面图片,回答以下问题:
  
                       A                                                B                              C
请回答:
(1)写出上面照片中历史人物的姓名。
(2)请你给每位历史人物写一句话的解说词,概括每位人物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标志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重要事件是(  )

A . 辽沈战役 B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 淮海战役 D . 平津战役
20世纪初的中国,“民主共和”成为众多国人的共识与追求,请回答:
  1. (1)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起步于哪一团体的建立?这次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 (2)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它失败了,你怎么看?请说说你的理由。
  3. (3) 为捍卫民主共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发起了反专制独裁、复辟帝制的斗争,写出这些事件名称。
“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慷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唱响于(  )

A . 辛亥革命时期 B . 北伐战争时期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1850年,林则徐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中能够证明他的预见正确的是(    )
A . 火烧圆明园 B . 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C . 割占台湾 D . 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与中国历史上其它农民战争截然不同的是(   )
A . 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B . 战略上出现失误 C .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 . 带有宗教色彩
1915年底,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爆发的革命是(    )
A .   武昌起义 B . 二次革命 C . 护国战争 D . 北伐战争

下列是一组中国近代历史的图片,与这组内容吻合的主题是(    )

A . 洋务企业的产生 B . 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C . 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D . 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建立
【民主制度:近代革命的积极成果】

材料一:英格兰曾在1215年颁布《大宪章》,规定没有经过协商,国王无权征税,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征税权掌握在议会手中。

——摘编自部编《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得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

材料三:2017年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禁穆令”(即停止中东七国穆斯林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结果被联邦法院法官裁定为违反宪法,被暂停执行。

  1. (1) 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关联?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反映的这一过程体现的原则。
  3. (3) 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哪一事件开创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该事件的“民主革命”性质具体表现有哪些?(列举两例)
诗史一体,诗歌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下列两首诗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两个不平等条约(    )

诗歌甲

诗歌乙

“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滑,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A . 甲:《南京条约》乙:《天津条约》 B . 甲:《天津条约》乙:《马关条约》 C . 甲:《南京条约》乙:《马关条约》 D . 甲:《南京条约)乙:《北京条约》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左宗棠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下列与他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虎门销烟  B . 黄海海战 C . 大败阿古柏 D . 修建京张铁路
李鸿章主张:“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洋务企业能印证他思想的是(    )
A . 安庆内军械所 B . 轮船招商局 C . 江南制造总局 D . 福州船政局
历史上将英国第一次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称为鸦片战争,主要原因是(   )

A . 鸦片走私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B . 林则徐虎门销烟 C . 战争因英国政府保护鸦片走私而起 D . 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变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器,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1921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据变现为“上升”了,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 (1) 根据材料一的示意图,首先完成相应的填空。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和民用工业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关键是什么?这场变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 (4) 根据所学,结合材料四,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不断往下“沉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此,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下列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与人物搭配有误的是(    )
A .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 . 陈天华——《猛回头》 C . 孙中山——《警世钟》 D . 邹容——《革命军》
1899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这一政策提出的对象是(    )
A . 中华民国政府 B . 清政府 C . 西方列强 D . 北洋政府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
A .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 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 . 1912年中华民国创立 D . 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