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下列关于该文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试图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的理想社会 B . 反映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C . 有利于鼓舞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 D . 顺应历史潮流,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是因为它(    )
A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 . 完成了近代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C .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 . 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从国民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

A . 北伐战争的胜利 B .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 红军长征的胜利 D . 解放战争的胜利
下列属于洋务派以“求富”为目的,兴办的近代民用工业是(   )
A . 安庆内军械所 B . 汉阳铁厂 C . 福州船政局 D . 江南制造总局
2014年3月11日,一部名叫《钓鱼岛真相》的美国记录片在洛杉矶上映。该片由蒙纳瑞克斯好莱坞制作,制片人称:“钓鱼岛是中国的,几个世纪前就是。”那么近代以来日本通过哪次侵略战争割占了钓鱼岛(  )

A . 甲午中日战争 B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 九一八事变 D . 七七事变
阅读下面图示内容。你认为图示横线上应填写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土地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
A . 没收地主土地 B . 打土豪,分田地 C . 减租减息 D . 耕者有其田
抗战期间中共中央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是(    )
A . 延安 B . 瑞金 C . 广州 D . 重庆
下面是1912年的一幅漫画。漫画中的袁世凯正骑在木马上来回摇动,脸上流露出一副得意的表情。木马看起来是在运动、在前进,事实上却是动而未进、原地踏步。他装模作样的目的在于(    )

A . 骗取清政府的信任 B . 骗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C . 蒙蔽革命党人 D . 蒙蔽人民群众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面对一系列重大挑战,我们需要深入发掘抗日战争留下的宝贵战略遗产和历久弥新的历史启迪,尤其需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获取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坚定“四个自信”,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从历史使命和时代方位来看,确立“十四年抗战”恰逢其时。

——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材料二:我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是我们是保国卫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战的哀兵,我们在士气上已享有“兵哀者胜”的心理条件。加以我们在指挥上对本军量力而用,上下一心,对敌情判断正确,击其所短,可说是知己知彼,发挥了内线作战的最高效能,故有台儿庄的辉煌战果。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 《李宗仁回忆录》

材料三:(抗战爆发红军和南方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总共只有五六万人。)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总动员,主张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和人民战争路线。在抗日战争中,中共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人民军队发展到120多万人,民兵发展到260多万人。

——摘编自《五个“绝不答应”是和平正义的时代强音》

材料四: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共计105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

——毛泽东

  1. (1) 根据材料一,“十四年抗战”是从哪一年至哪一年?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场战役?
  3. (3) 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4. (4) 根据材料四,写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某次会战”是指(    )
A . 淞沪会战 B . 第三次长沙会战 C . 武汉会战 D . 台儿庄战役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 中国市场的大门被打开 B .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 .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D .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2016年11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50周年诞辰纪念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 . 人文主义 B . 三民主义 C . 自由主义 D . 马克思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05年他为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并担任该组织的总理。1911年成立临时中央政府,他担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他以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1. (1) 材料中的“他”是谁?
  2. (2) 材料中“统一的革命组织”是什么?该组织是在哪成立的?
  3. (3) 该组织的机关报和政治纲领各是什么?
  4. (4) “他以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这个“文件”指什么?它的颁布有什么重要意义?
下列哪一事件“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
A . 重庆谈判 B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 三大战役 D . 南京解放
“近代化”是指中国社会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民主科学化”。史学界普遍认为:从1840年至1919年,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开展。请回答: 
  1. (1) 请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国近代化历程中这三个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 
  2. (2) 从上述四个事件中,各选一名代表人物及其最主要的一个活动。 
  3. (3) 请从材料中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特点。 
历史地图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与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 .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B .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C . 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 .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它们呼号奔走,著书立说(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他们号召人们(   )
A . 引进西方技术实现自强求富 B . 进行变法改革实现救亡图存 C .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 D . 宣传民主科学进行思想改造
从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一直到渡江战役,山东农民有153.3万人参与支前,为前线战士送去了7.12亿斤粮食。这反映了(    )
A . 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B . 革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C . 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失败 D . 土改提高了群众积极性
[数轴“探"历史]

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什么?此后中国民族经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说出其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