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为维新变法运动揭开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 . 公车上书 B . 戊戌政变 C . 强学会成立 D . 《中外纪闻》创刊
下列报刊中,和北京大学一起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的是(   )
A . B . C . D .
古今中外,改革一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年到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1898年光绪皇帝与太后分享皇权合法性的情况下,皇帝采取大刀阔斧而又激烈的改革方式,将会使反对变革的保守派与那些由于改革而丧失既得利益的官僚,有可能与充满权力失落感的慈禧太后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皇帝难以招架的强大政治阻力,可以说,这是清末变法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特殊的问题。

材料三:

  1. (1) 第二次灾难性战争后,清政府采取了什么自救运动?
  2. (2) 材料二中,“清末变法”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支持“清末变法”的派别称什么?
  3. (3) 哪一历史事件导致图中1929~1933年美国失业率急剧上升?美国政府为应对这一事件实行了什么改革?这次改革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是什么?
中国的第一座博物馆是(    )

A . 北京博物馆 B . 南京博物馆 C . 上海博物馆 D . 南通博物苑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继昌隆缫丝厂创办是……有男工、女工三,四百人,机器缫丝厂的出现,在因循守旧的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封建的手工业缫丝行会,扬言要捣毁机器,以保护手工缫丝既得利益,社会上出现了种种蜚语:什么“男女同厂做工,有伤风化”等等,甚至出现捣毁机器的事件……以后,这个厂终于因外国资本的排挤而倒闭。

  1.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该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哪些方面的阻碍?

  3. (3) 甲午战争后,有一位状元提出了“实业救国”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轮船公司、冶铁厂等实业。这位“状元实业家”是谁?

学者金冲及在《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一文中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 . 推翻了封建制度 B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 推动了思想解放 D . 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百年中国》的解说词中说:“1921 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上述说法是因为1921年(    )
A .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 B . 中国共产党诞生 C . 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 . 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1936年12月,张学良说:“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实现承诺,12月12日,他和杨虎城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张、杨接受了共产党的什么主张?他们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什么?
(2)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解决方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方针?
(3)西安事变的解决有何重要意义?

下列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精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长征精神    ②抗战精神    ③井冈山精神    ④西柏坡精神

A . ②①③④ B . ③①②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②
某校举办“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图片展”,其中一组图片内容为:《民报》发刊词、武汉新军使用的火炮、“大总统誓词”。这组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 . 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B . 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C .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 . 外争国权,实业救国
卢沟桥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城外进行演习、无理挑衅引起的。该事件的发生与清政府签订的某一不平等条约中“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有密切联系。该条约(  )

A . 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 . 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 C . 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 . 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李宗仁曾说:“我们是保国卫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战的哀兵,我们在士气上己享有‘兵哀者胜’的心理条件。加之我们在指挥上对本军量力而用,上下一心……才有辉煌战果。”文中“战果”指的是(   )
A . 武汉会战 B . 长沙会战 C . 台儿庄战役 D . 松山战役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主张(    )
A . 驱除鞑虏 B . 恢复中华 C . 创立民国 D . 平均地权
李大钊创办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杂志是(   )

A . 《青年杂志》 B . 《外国公报》 C . 《时务报》 D . 《每周评论》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中国战败后国门大开。外国势力开始‘瓜分中国’,大清帝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而统治阶级则试图通过一种有别于‘自强’的‘改制’以挽救传统的国家与文化。”材料反映出“中国战败”的影响不包括(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C . 外国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 刺激中国掀起新的救亡图存运动
下列哪一事件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
A . 公车上书 B . 戊戌政变 C .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 洋务运动
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世界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设立了与战争相关的纪念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前苏联将5月9日定为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庆祝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材料二: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12月7日为“国家珍珠港荣军纪念日”,以勿忘国耻,纪念死伤将士。

材料三:1945年1月27日,苏联军队解散了奥都维辛集中营,二战期间,110万人在这里遭纳粹屠杀。2005年,第60届联大决定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以此反对任何否定纳粹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做法,并要求所有国家教育并帮助下一代了解有关种族屠杀的暴行。

材料四: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和12月13日分别设立为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判断材料中的“纪念日”是源于哪一历史事件?请写出苏联在卫国战争中进行的重要战役。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说明材料中的“纪念日”的设立与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发生后,反法西斯国家走向联合,加强了政治上的合作,军事上的配合。请举出政治合作的史实。
  3. (3) 依据材料三,请指出联合国设立“国际大屠杀纪念日”的目的是什么?
  4. (4) 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中的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为了纪念哪两个历史事件?其中在9月3日纪念的历史事件中,中国人民筑成血肉长城,取得了完成胜利。试分析胜利的国内意义是什么?
  5. (5) 上述纪念日的设立反映了当今世界坚决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态度。请就如何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悲剧重演谈谈你的看法。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世界各国行动起来同仇敌忾,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符合这一主题的史实有(  )

①签定《慕尼黑协定》 ②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③百团大战 ④诺曼底登陆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全团将士在团长葛先才的率领下,奋勇迎敌,与日军展开肉搏,经过殊死拼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此战斗发生在(    )
A . 淞沪会战 B . 太原会战 C . 徐州会战 D . 第三次长沙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