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毛泽东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点燃是在(    )
A . 古田会议 B . 八七会议 C . 南昌起义 D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晚清厦门胡里山炮台的兴建是“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一次尝试,这次尝试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五四运动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对发生在北京的重大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A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洋务派创办京师大学堂,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 .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标志着清王朝的覆灭 D . 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
A . 甲午战争 B . 鸦片战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战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
影片《西安事变》中,蒋介石与周恩来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源于他们曾共事于(    )

A . 北京大学 B . 工农革命学校 C . 京师大学堂 D . 黄埔军校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    )
A . 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B . 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 C . 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了转移 D . 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变化
观察下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 . 通商口岸的开放 B . 自然经济的破产 C . 纺织工业的发展 D . 协定关税的影响
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 ②百团大战 ③西安事变 ④希特勒上台 ⑤诺曼底登陆 ⑥长征结束

A . ④③⑥①⑤② B . ②⑤①③④ C . ④⑥③②①⑤ D . ⑥④③⑤②①
马尾船政是福州十大名片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船政创办】福州船政局的创办是“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一次尝试,这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哪一场运动的实践?
  2. (2) 【船政教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请你结合图1O示意图中呈现的信息,推导结论。

  3. (3) 【船政英才】船政学堂培养了邓世昌、严复、詹天佑等一批中国近代杰出人才。请你说出船政英才邓世昌事迹。
  4. (4) 【船政精神】通过对以上船政历史的了解,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精神。
“19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王朝的权威,但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材料中“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是指中国历史上的(   )
A . 雅克萨之战和戊戌变法 B . 秋收起义和洋务运动 C .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D . 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
在中国近代,下列哪一条约签订以后出现了下图局面(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领导变法维新运动。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
A . 创办《时务报》 B . 建立强学会 C . 公车上书 D . 武昌起义
历史研究小组在研究某个政治组织时,搜索到了下列材料,他们在研究的是(  )

A . 兴中会 B . 同盟会 C . 强学会 D . 共产党
“戊戌变法失败了,仅存的硕果却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里所说的硕果指的是(  )
A . 京师同文馆 B . 同仁堂 C . 万木草堂 D . 京师大学堂
下图为1800-1838年间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数据。下列事件与图中所反映的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A . 虎门销烟 B . 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 甲午中日战争
南京,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亲眼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兴衰荣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年8月的一天,清政府的代表被迫来到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在一份对中国极不平等的文件上无可奈何地签下名字。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从此开始。

材料二  这是时间意义上一个新年的开始,更是历史意义上一个时代的开始。在那个元旦,“民国”取代了“帝国”,皇帝,也永远成为写在史书上的历史名词。

材料三

  1. (1) 材料一中“极不平等的文件”是指什么?它签订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2. (2) 材料二中“一个时代的开始”得益于哪次革命?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3. (3) 材料三中的图一反映了什么事件?这事件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图二反映的军事行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4. (4) 通过探寻南京的近代历程,你有何感想?
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对其中“国体之改革”理解正确的是(    )
A .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 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 C . 结束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 .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作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 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 . 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 . 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 . 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京的要求
阅读下列材料: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 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请回答:

  1. (1) “三年以来”,主要指中国革命进程的哪一历史时期?

  2. (2) “三十年以来”主要指什么事件?它标志着什么?

  3. (3) 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标志着什么?从那时起,中国人民的内外敌人是谁?

关于京师大学堂地位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是全国的最高学府 B . 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C . 是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D . 标志着近代中国西学的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