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请将下列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日本开展大屠杀的城市:旅顺

B.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地点:威海卫

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
A .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B . 义和团沉重打击八国联军 C . 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D . 山东主权转交日本
外国列强能够在重庆开办工厂,这一现象始于下列哪一条约(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有;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是毛泽东经典的战略思想之一。以下选项最能体现这一战略思想精髓的是(    )
A .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B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 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D . 渡江战役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的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
                                                                                                                                                                         ——《九一八小调》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这首小调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列举其结果?它控诉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政府什么样的行为?
(2)面对当时的民族危机,材料二图一中两位英雄人物在何时进行了怎样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提出这一主张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该事件的最终解决有什么意义?
(3)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是在图二的什么事件之后?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什么?
(4)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在为侵略战争翻案,针对日本“右翼分子”歪曲历史、修改日本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的行为,请谈谈你的看法。

“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西安事变 C . 七七事变 D . 八一三事变
德国某位学者评价毛泽东时说“他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一条路”的初步探索是(      )
A . 南昌起义 B . 秋收起义 C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地 D . 红军长征。
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列强通过侵略战争的方式,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上述内容出自(    )

A . 《南京条约》 B . 《马关条约》 C . 《辛丑条约》 D . 《瑗珲条约》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代社会早期的各种文化与娱乐活动,通常主要是特权阶层享受,故而文化娱乐场所并不普遍。入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人们进行娱乐活动的消遣场所茶坊和酒肆遍布大街小巷,还有早市、夜市,成为市民们流连之处。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

阶段

留学方向

群体人数

留学生代表

甲午战争到民初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推算在22000人以上

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

到1911年前至少在600人

孙中山、蔡元培等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材料三: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产业工人迅速增加到120万人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无暇东顾,日、美也乘机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到1919年前,中国产业工人的总人数约计260万人,再加上1800万手工业的工人、店员和城市苦力,已经形成一支具有特色的中国近代工人阶级队伍。

材料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各种体制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国家允许外资企业、合资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工商个体户大量使用农民工,最终导致国有企业的一线工人大多数都是农民工。

——单廷民《浅谈农民工产生的原因和前景》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城市布局的影响。
  2. (2) 结合材料和所学,近代中国早期留学生群体为何兴起留日热潮?孙中山到欧美学习后,在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方面做了哪些突出贡献?
  3. (3) 根据材料三,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在一战期间发展壮大?何时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中后期中国工人地位大幅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4. (4) 根据材料和所学,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
意义:
  1. (1)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 (2) 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 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3. (3)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革命的转折点。
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

1920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A . 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 C . 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D . 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天皇政府把全国分成3府72县,县知事由中央任命;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为了迅速发展工商业,明治政府出钱建立了大批工厂;为“求知识于世界“,日本还请来大批国外专家和技师。政府仿照欧美,设立了新式学校,普及初等教育,提倡学习欧美的资本主义文明。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展现了东方人的智慧,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超越西方,给予了东方人可以超越西方的魄力和信心。日本民族这种学习西方又不照搬西方,学习西方又超越西方的精神,是日本迅速富强的精神动力。

  1. (1) 图片和材料一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哪些方面的内容?

  2. (2) 近代中国也发生了一次同明治维新性质相同的改革,它被称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现代化道路,而近代中国这场改革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3. (3) 结合材料二,谈谈日本明治维新对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启示。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武汉出版社出版的《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中包含以下两本,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1)图一

作者 
思想主张 
引领的历史事件 

(2)图二 
作者 
思想主张 
引领的历史事件 

纵观鸦片战争的前因、过程及后果,不难看出,鸦片并非战争的全部。鸦片并不是英国人带来中国的,它早就在中国存在巨大市场。不是鸦片导致腐败,而是腐败造就了鸦片市场;反过来,鸦片又进一步加重腐败。作者强调了(    )
A . 鸦片贸易在中国的发展 B . 英国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 C . 贸易争端是鸦片战争的根源 D . 清政府的腐败对鸦片战争的消极影响
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现在被誉为东方明珠。你了解上海的历史吧,下列事件,哪些是在上海发生的(    )

①最早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之一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签订《双十协定》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①④
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礼服。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装是裙子。这一规定的实质是南京临时政府(   )
A . 重视服饰身份象征 B . 强制推行服装统一 C . 大力推进社会平等 D . 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如图为北师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目录。请根据内容,为本单元选出合适的标题(    )

A .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B .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 . 伟大的抗日战争
走进甲午中日战争纪念馆,梁启超的话映入眼帘(下图),下列不属于“甲午一役”后的民族觉醒的是(    )

A . 宣传维新思想,发动戊戌变法 B . 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 C . 宣传三民主义,进行民主革命 D . 在虎门销烟,激发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历史大戏《台湾·1895》曾在央视一套热播,剧中李雪健饰演的李鸿章在1874年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被笑指犯下了低级的历史错误。这是因为(   )

A . 李雪健与李鸿章在形象上差异很大    B . 李鸿章没有经历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 圆明园是甲午中日战争后被日军所烧 D .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
A . 辛亥革命的爆发 B . 清朝统治被推翻 C . 中华民国的成立 D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