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有人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 . 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 . 甲午战争后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C . 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 . 甲午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其后期提出的口号是(   )

A . 求富 B . 师夷长技 C . 自强 D . 扶清灭洋
罗斯福谈到中国抗战时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师团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谈话表明(    )
A . 中国抗战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斗争过程 B . 中国抗战取得了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C . 中国抗战得到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D .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这一誓词的历史事件是(  )

A . 北伐战争 B . 五四运动 C . 抗日战争 D . 解放战争
仔细观察图片,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1) 图一战役的胜利归功于叶挺第四军独立团的浴血奋战。
  2. (2) 图二的事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3. (3) 图三A处的军事行动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4. (4) 图四B处的桥梁是一五计划时期的重要成就。
  5. (5) 以上图片中的“桥”见证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发展变迁。
1912年,为紧跟时势,商务印书馆编纂了《共和国教科书》,推崇爱国、平等、自由、权利、义务等理念。这一年,与该套教科书编纂有直接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  公车上书 B . 中华民国成立 C . 宣统帝退位 D . 二次革命
革命实践铸就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自参加共产国际后,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在会议上遭遇批判,失去发号施令权。其直接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

——摘编自《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二  抗战期间,中国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歼灭了日寇150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中国战场还牵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对日寇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行了十四年奋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余人,歼灭大部分伪军。

——摘编自危兆盖《论抗战精神》等

材料三  伟大的长征孕育了长征精神,具体表现为: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波澜壮阔的抗战凝聚了抗战精种,具体表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摘编自苏进《精神的力量》

  1. (1) 材料一中“战略转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的态度,这一态度在哪次会议后得到了改变?
  2. (2) 材料二中“十四年奋战”的起点是什么事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两个主要特点。
  3. (3) 材料一里的中共对共产国际态度的变化、材料二中的万众一心全民抗战,分别对应着材料三所述的哪一具体精神?
毛泽东在《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一文中说:“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文中“巨大的成就”是指(  )
A . 新文化运动摧毁了封建礼教 B .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以极其野蛮的行径,给人类文明史和中国人民造成创伤的是(    )
A .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B . 咸丰帝出逃到承德避暑山庄 C . 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进逼天津 D . 火烧圆明园并进行肆意抢劫
在近代,中国人努力追求的目标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既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充满艰难曲折的历程。

请认真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中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从此神州事事新,再无皇帝管人民。”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指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1. (1) 洋务运动首先实践了“西方新型工业的梦想”,该运动中提出了哪些口号?

  2. (2) 那西方民主制度的梦想又首先是哪一政治运动实践的?有何作用?

  3. (3) 为实现材料二的梦想,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提出了什么革命理论?

  4. (4) 哪一革命运动使中国从此“再无皇帝管人民”了?

  5. (5) 为救治中国的黑暗,中国的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又发起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有积极意义?

  6. (6) 近代前期各阶层的探索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最终未能使中国实现近代化。你认为其根源是什么?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边疆地区出现的严重危机,在历史课堂剧中,假如请你代表左宗棠发言,你认为防御的重点应放在(   )

A . 西北边陲 B . 东北边界 C . 东南海防 D . 西南边疆
“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场战争是(   )
A .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
A . 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发动了广州黄花岗起义等武装起义 B .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 . 发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 D . 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掀起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走过9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再创佳绩。下面的表格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序号

事件

时间

意      义

中共一大

1921年

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有了代表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南昌起义

1927年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共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井冈山会师

1928年

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遵义会议

1935年

结束“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 护国运动迅速发展 B . 帝国主义放弃对袁的支持 C . 北洋军阀内部分化 D . 出卖国家主权,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 . ①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下面是某次战役中人民群众积极支前统计表:(   )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543万人

30 5万副

88万辆

76 7万头

8500只

9 6亿斤

20 6万副

该战役是

A . 北伐战争 B . 百团大战  C . 渡江战役 D . 淮海战役
从“鉴湖女侠”秋瑾到宋庆龄、何香凝等政治人物,杰出女性为中国近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民立报》曾发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感慨。辛亥革命后,妇女们改发饰,变衣冠,争取参政,蔚然成风,为此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表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饰(流行的男士发饰),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这说明近代中国(   )
A . 女性社会地位始终低下 B . 男女平等逐步深入人心 C . 新旧社会观念冲突剧烈 D . 法治观念深入日常生活
下图漫画《扯线木偶》,反映了20世纪初(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 .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