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1937年4月,国共两党都派代表恭祭黄帝陵。毛泽东亲自撰写了祭文,写道:“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此文中倡导的“民族阵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A . 九一八事变爆发 B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 . 七七事变爆发 D . 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1934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为了北上抗日 B . 为了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C . 为了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D .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 . 反封建不彻底 B . 没有唤醒民众 C . 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 . 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孙中山曾说:“今天在这个地方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个军官学校”指的是(  )
A .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B . 京师大学堂 C .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汉口分校 D . 北京大学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沉沦、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1. (1) 根据示意图,首先完成相应的填空。

    A、;B、

  2. (2)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和民用工业的特点。
  4. (4) 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段历史的感悟。
中国一位民族资本家说:“我之廉价工人,彼(西方国家)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历史现象可能发生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有一段发言是这样写的:“我以无可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摸那30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觉醒”。这段发言应放置在哪个纪念馆门前(    )
A . 平型关战役纪念馆 B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C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D .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分辨出史实和结论。下列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 .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D .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     )

A . 1919年,北京 B . 1921年,上海 C . 1924年,广州 D . 1927年,武汉
历史总是以各种形式呈现与于现实当中。我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名称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possion point“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那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一处遗迹流下一段痛苦的记忆】

材料二:如下图(圆明园)

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允定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由行防守,使馆界线于附件之图上标明如后:东面之线,系崇文门大街,图上十,十一,十二等字;……南面图上系十二,一等字,此线循城墙南址随成垛而画。按照西历一千九百零一年正月十六日中历上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文内后附之条,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1. (1) 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英国人将“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根据什么条约的什么规定?
  2. (2) 材料二遗址能够让你直接联想起中国历经哪次惨痛的遭遇?谁是发动这场战争的侵略者?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3. (3) 材料三出自中国近代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哪一条款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 (4) 读史使人明智,通过以上材料,对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美好生活有什么启示?
新疆有一种柳树,称为“左公柳”。它是为下列哪个人物而起名的(     )

A . 林则徐 B . 李鸿章 C . 左宝贵 D . 左宗棠
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 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到的“自强运动”指什么历史事件?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口号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革命成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为此掀起了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做一个主题归纳。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成立中国同盟会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③武昌起义 ④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 ①③②④ B . ③①②④ C . ①③④② D . ①②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

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洋务派通过创办民用企业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利用部分私人资本生产产品……也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三:“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用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等人筹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李鸿章当时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什么?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民用企业两例;概括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客观影响。
  3. (3)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位如何?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透过李鸿章洋务历程,体验洋务自强的艰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各题。

材料一:  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他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

材料二:  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建之事”。

材料三:  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学习西方技术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轮船招商局在经济方面起到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有哪些。

  4. (4) 结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说说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19世纪60年代,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出现。这所学校是(    )
A . 京师同文馆 B . 京师大学堂 C . 福州船政学堂 D .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从下图中能够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A . 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形成燎原之势 B . 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 C . 其间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 . 胜利结束的标志是陕北吴起镇会师
红军长征是首壮丽的史诗,请你写出一篇纪念这次远征的短文。

要求:(1)题目自拟。(2)写出长征途中的五个重大历史事件,并写出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3)你认为长征有哪些精神之的传承。(4)史实准确,表述流畅,字数150字左右。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材料二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是一条命令,它是在什么时间、由哪个军队下达的什么命令?  
  2. (2) 命令下达之后,前线官兵是如何坚决抵抗的?
  3. (3) 材料二中的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如何实现自己的诺言的?  
  4. (4) 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将领还有谁?人们是怎样纪念他们的?
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 小华: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B . 小李: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C . 小林:战争爆发于1895年 D . 小王: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