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如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    )

A . 使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 .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 . 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趁火打劫,割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家是(    )
A . 美国 B . 德国 C . 沙俄 D . 日本
“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燦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 (1) 图5是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幅著名油画,画中的中心人物是周恩来。画面描绘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 (2) 图6是参加西安事变谈判的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和秦邦宪的合影。西安事变爆发后,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事变?
  3. (3) 图7中,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正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发表讲话。写出这次国际会议的名称,并指出中国为这次会议的成功作出的重要贡献。
  4. (4) 图8中,周恩来总理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这次“世纪握手”,为什么被海外媒体描述为“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与以往条约相比,日本在《马关条约》中获取的新权利是(  )
A . 割地 B . 赔款 C . 通商 D . 设厂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实践“西方新型工业梦想”的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太平天国 D . 义和团
下列选项中,没有被洋务运动作为“夷”之“长技”而学习的是(    )
A . 军事技术 B . 议会制度 C . 机器生产 D . 科学教育
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北伐战争。
“东沟海战烟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突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这首诗描述的场景是(    )
A . 虎门战斗 B . 黄海大战 C . 收复新疆之战 D . 平壤战役
“1936年某学者提出将五四运动定性为启蒙运动,并号召一切爱国分子发动一场新启蒙运动,以唤醒民众的抗战与民主意识。”学术界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合二为一,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根据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内容是相同的 B .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相同的社会背景 C . 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D .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革命老人吴玉章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写道:“甲午战败的消息使全中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材料二:甲午战后,康有为等人起草了一份万人请愿书,尖锐地申明:“使(假使)前此而能变法,则可以无今日之祸,倘使今日而能变法,则可免将来之祸,若今犹不变,则他日之祸更有甚于今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日军滔天罪行罄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1. (1) 材料一中“甲午战败”的“甲午”年是公历哪一年?材料一中“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指的是哪两次战争?“苛刻”条约是指什么条约?
  2. (2) 材料二中,起草“请愿书”的康有为是哪一政治派别的领袖人物?他在甲午战争之后领导了什么变法运动?这场运动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出了什么措施?
  3. (3) 材料三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为抗击日军的侵略中国军民开辟了哪两方面的战场?
  4. (4) 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9月3日设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为什么要举行这个纪念活动?
构筑历史发展的时序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 (1) A事件反映的是哪次农民运动:
  2. (2) B事件中这一阶级派别努力的目的是:
  3. (3) C事件中在黄海海面“以死壮军威”的民族英雄是:
  4. (4) E事件中所签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是:
  5. (5) D、F两个事件共同的特征是学习西方的:
  6. (6) G事件中所标举的口号是:;其代表人物中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7. (7) 通过观察以上年代尺所呈现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史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线索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承载着苦难,浓缩着经验,沉淀着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二: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资本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材料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1. (1)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1911年的“一道闪电”后“黑暗依旧”的含义。1921年,给中国带来曙光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 (2) 材料二的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分别取得哪两个著名战役的胜利?
  3. (3) 材料三中描述的是解放战争中的什么战役?南京的解放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4. (4) 阅读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观察下表,导致下表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货物旧税率(%)新税率(%)
棉花24.195.56
棉纱13.385.56
斜纹布14.925.56

A . 割让香港岛 B . 战后赔款 C . 五口通商 D . 协定关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界30年代,就全球范围看,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缓慢、充满暴力和反抗的年代, 就中国而言,这又是一个喜忧参半的年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曲折发展,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人类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即将迎来第一缕曙光。

  1. (1) 请用图示法对这一时期的中外大事进行简要梳理。

  2. (2) 请从你梳理出的中外大事中各选一例,说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3. (3) 以上探究对你学习历史有何启发?

1873年,浙江余杭发生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申报》派记者调查采访,并进行连续报道,使此案轰动余杭和京师,对这起冤案的昭雪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反映了(   )
A . 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B . 《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 C . 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 . 《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的改革
红军在长征中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军事行动是(    )
A . 强渡乌江 B . 巧渡金沙江 C . 突破湘江 D . 四渡赤水
导致下表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耕地

1914年﹣1918年

年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年﹣1918年

增加400多万

农户

1914年﹣1918年

减少1300多万户

陆军

1914年﹣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年﹣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 . 义和团运动兴起 B . 护国战争爆发 C . 辛亥革命爆发 D . 军阀割据混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1岁的关天培决意为国牺牲,与家人做了诀别,把多年积蓄的财产分赠给将士鼓励他们英勇杀敌……他带领将士与英军展开了肉搏,最终壮烈殉国。
材料二  “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秩,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则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预为绸缪者也”。所以“时事之宜筹,漠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材料三 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他)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
材料四 如图

  1. (1) 关天培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第一次较量中壮烈牺牲的,这里的“第一次较量”是指哪次战争?

  2. (2) 你知道材料二的内容是谁的主张吗?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他采取了何种策略?

  3. (3) 材料三中的“他”在哪次战争中牺牲?这次战争中对洋务运动起毁灭性打击的是哪一战役?

  4. (4) 材料四是《辛丑条约》签订的情景,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由工业革命产生的力量推动了英国向海外扩张,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这股潮流;中英矛盾是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通过以上材料,可以了解鸦片战争(    )
A . 爆发的历史背景 B . 过程中的重要战役 C . 清军反侵略事迹 D .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