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如图是1937年riben《东京日日新闻》的报道。报道赫然以“百人斩,超记录”为标题。 “百人斩”的暴行发生在下列日军制造的哪次事件中(    )

A . 九一八事变 B . 七七事变 C . 南京大屠杀 D . 秘密细菌战
下列关于下图所示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彭德怀是这次战役的指挥官 B . 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C .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D . 这是抗战中的最大规模战役
“1903-1908年全国注册的新工业公司有265家,平均每年约44家。1912-1921年注册的公司有794家,平均每年约80家。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商业公司,1914年有169家,1915年增至206家。”该材料说明了辛亥革命(    )

A .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结束了封建帝制     C . 带来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D .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某学者评价鸦片战争:“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志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近代与封建时代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这个观点强调的是鸦片战争的(    )
A . 原因 B . 目的 C . 过程 D . 影响
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下列关于秋收起义说法错误的是(   )
A . “八七会议”时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B . 起义军成功进攻长沙 C . 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起义 D . 毛泽东参与领导了此次起义
从晚清到民国,中国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 (1) 下图中张謇的企业出现“黄金时代”和“生产受挫”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据此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图片_x0020_100008

  2. (2) 下面是小张同学的读书笔记,如何理解①处摘抄的文字?②处所述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什么作用?
    名作 出版时间 摘抄或心得
    《狂人日记》 1918年 ①摘抄: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宇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暴风骤雨》 1948年 ②心得:描述了抗战胜利后,为把革命推向前进,在解放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再现了农村暴风骤雨般的变化。
  3. (3) 概括下面中国近代“第一”或“之最”出现的领域,并简述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图片_x0020_100010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76年前抗日将士那悲壮的歌声仿佛仍在永定河上回荡。当年这里发生了(    )
A . 七七事变 B . 八一三事变 C . 九一八事变 D . "双十二事变
科举制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科举制废除于什么时候(  )

A . 1900 B . 1904 C . 1905 D . 1912
一个考古队由西向东对四大文明古国进行考察,他们所到的亚洲最后一站是(    )
A . 古印度 B . 古埃及 C . 古巴比伦 D . 古中国
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将永远载入史册,因为这场运动(  )
A . 巩固了当时的封建统治 B . 延迟了鸦片战争的发生 C . 开启了中国近代的历史 D . 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坚决意志
人不断被“发现”,人之为人不断被关怀,是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被编排在礼仪秩序里,他的身份可以是某个人的亲人、朋友、君臣、师生,礼制唯独没有安排他作为自己应当怎样生活。在中世纪的西欧,人生而为洗脱原罪,在教会规定的一系列繁文缛节中祈求与上帝契合,禁欲、苦修,将一切节省下来奉献给上帝。

材料二:贝亚特丽丝是但丁青年时期的梦中情人,可惜过早病逝。她是银行家的女儿,生活里受到贵族和教会阶层轻视。但丁在《神曲》中将其复活,二人在天堂门口相遇。这位世俗美女取代了掌管天国钥匙的圣徒彼得,成为但丁进入天堂的向导。《神曲》一经面世,贝亚特丽丝的形象感动了当时众多的平民读者。

材料三: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痛斥古代社会逼迫女性节 烈的陋习,“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节烈不仅是对人性的残害,更是不道德的行为。“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现在所谓节烈,不特除开男子,绝不相干;就是女子,也不能全体都遇着这名誉的机会。所以决不能认为道德,当作法式。”

回答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西欧,人的社会标准分别由什么学说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学说因何成为该时期的统治学说?
  2. (2) 材料二中,贝亚特丽丝的文学形象满足了人的什么需求?贝亚特丽丝的文学形象折射出文艺复兴哪些内容?
  3. (3) 材料三中,鲁迅批判节烈观的依据,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什么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女性在近代中国地位的变化。
  4. (4)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提高“人之为人不断被关怀”的程度?
阅读下列材料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请回答:

  1. (1) 上述材料出自哪次战争后签订的什么条约?具体签订时间是哪一年?

  2. (2) 此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危害?

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    )
A . 向列强“借师助剿” B .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 . 拆毁大沽炮台 D .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女英雄,被孙中山誉为“不愧是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 1907 年在浙江绍兴英勇就义,这位历史人物是(   )
A . 陆皓东   B . 徐锡麟   C . 秋瑾    D . 刘道一

下面的“南昌起义”资料卡片的表述有错误的是(    )  

A . 时间 B . 领导人 C . 结果 D . 影响
在讨论中国近代史中,小李说:“日本在《辛丑条约》中规定中国赔偿军费二亿两白银。
错误:
理由:

从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

A . 封建社会 B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 资本主义社会 D . 社会主义社会
小明的爷爷今年(2016年)恰好满九十大寿,即1926年出生,他平时总强调自己出生于民国。寿宴上,一位历史老师问小明:你爷爷出生于民国多少年?小明的正确回答应该是(   )

A . 民国十三年 B . 民国十四年 C . 民国十五年 D . 民国十六年
“二十四史”是对古代24部纪传体史书的合称,清朝乾隆帝皇帝钦定其目。1921年,北洋政府又批准新增“一史”,合称“二十五史”。这里新增“一史”是指(     )

A . 《史记》 B . 《汉书》 C . 《新元史》 D . 《明史》
1947年底,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车轮,使它走向颠覆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毛泽东作出此判断,主要基于(    )

A . 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B . 人民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 . 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D . 国民党的主力已基本上被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