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外资进入上海,并催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中国人自办的近代企业也在此出现。随着近代工业在上海的兴起与发展,一个崭新的劳动阶层——工人在上海开始形成,从而为未来的革命提供了新的社会基础。近代的上海是中西文化交汇的窗口,因此也就成了中国近代新文化的中心。

                                   ——苏智良、江文君《中共建党与近代上海社会》

材料二 

                 中国早期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情况

上海

陈独秀

1920.8

北京

李大钊

1920.10

武昌

董必武、陈潭秋

1920秋

长沙

毛泽东、何叔衡

1920秋

广州

陈公博、谭平山

1920秋

济南

王尽美、邓恩铭

1920秋

巴黎

周恩来

1921.3

东京

周佛海

1921.3

材料三  他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他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中心。并概括其成为五四运动后期中心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地域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 (3) 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他”是如何“自行其是”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承派恩来到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惠然偕临,则重要的问题方得迅速解定,国家前途实则赖之!”  

                                                                                                                                                                                                        ——蒋介石

材料二:“鄙人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毛泽东

请回答:

  1. (1) 上述材料中提到的“渝”是指哪里? 

  2. (2) 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3. (3) 蒋介石定要毛泽东亲自“赴渝面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4. (4) 毛泽东等“赴渝”与蒋介石等“共商和平建国大计”的结果如何?

1942年,罗斯福(美国总统)谈到中国抗战时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师团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谈话表明(    )

A . 中国是世界强国 B . 美国重视中国抗战的作用 C . 中国会打败 D . 美国将派兵参加中国抗战
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社评:昨天下午三点多,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毫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到重庆的目的是(  )
A . 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 B . 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给国民党 C . 为了尽可能争取和平 D . 回见老朋友
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对一个历史课题进行研究,他们搜集了以下一些历史资料:①林则徐生平史迹②英国军队侵华暴行③割让香港岛示意图。根据这些历史资料判断,他们研究的课题应该是关于(     )

A . 虎门销烟 B . 鸦片战争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 甲午战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近一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有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伟大转折”,最终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两次“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 . 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 B . 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 C . 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D . 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
陈独秀《新青年·警告青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是指(   )
A . 民主和科学 B . 民主和自由 C . 科学和自由 D . 胡适和鲁迅
20世纪前期,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相继成立,在历史上,两党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其中第一次合作共同进行了  (    )

A .  北伐战争 B . 南昌起义 C .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D . 抗日战争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它最早创办于(  )

A . 北京 B . 上海 C . 天津 D . 广州
如图为著名的时政漫画《时局图》。导致这一“时局”形成的条约(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对长征的错误评价是(    )
A .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B .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 . 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D . 挫败了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
彭德怀是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他的贡献不包括(    )
A . 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取得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B . 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百团大战 C . 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 . 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是(    )
A .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B . 广州、厦门、福州、杭州、上海 C . 广州、厦门、定海、杭州、上海 D . 广州、厦门、定海、杭州、天津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悼念的民族英雄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捐躯。他是(    )

A . 邓世昌 B . 林则徐 C . 关天培 D . 聂士成
下图为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的某军校,它为①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①是指(    )

图片_x0020_100009

A . 辛亥革命 B . 二次革命 C . 护国运动 D . 北伐战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承载着苦难,浓缩着经验,沉淀着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二: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资本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材料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1. (1)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1911年的“一道闪电”和“黑暗依旧”的含义是什么?1921年,给中国带来曙光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 (2) 材料二的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分别取得哪两个著名战役的胜利?这场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3. (3) 请你举出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一例。
  4. (4)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根据下边简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 (1) 填出简图中A、B、C、D代表的事件?

  2. (2) 简图中的D事件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如何?

“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假如这位“小行家”卖的是我国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那么他推销的是(    )
A . 《申报》 B . 《解放日报》 C . 《民报》 D . 《中外纪闻》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一篇指明中国道路的文章是(    )
A . 《论联合政府》 B . 《新时期的国共关系》 C . 《关于两党的联合抗日》 D . 《抗日胜利前夕》
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近代以来,他受到了外来的多次侵扰。历史事实证明:南京不仅是悲情之城,更是英雄之城。可以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以南京为名,《南京条约》是在哪场战争后签订的?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2)南京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首都,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哪一年?清政府的灭亡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3)日本侵略者在侵略中国时,对中国实施了什么暴行?
(4)“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1949年标志着的国民党政权覆灭的事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