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人不断被“发现”,人之为人不断被关怀,是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被编排在礼仪秩序里,他的身份可以是某个人的亲人、朋友、君臣、师生,礼制唯独没有安排他作为自己应当怎样生活。在中世纪的西欧,人生而为洗脱原罪,在教会规定的一系列繁文缛节中祈求与上帝契合,禁欲、苦修,将一切节省下来奉献给上帝。 材料二:贝亚特丽丝是但丁青年时期的梦中情人,可惜过早病逝。她是银行家的女儿,生活里受到贵族和教会阶层轻视。但丁在《神曲》中将其复活,二人在天堂门口相遇。这位世俗美女取代了掌管天国钥匙的圣徒彼得,成为但丁进入天堂的向导。《神曲》一经面世,贝亚特丽丝的形象感动了当时众多的平民读者。 材料三: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痛斥古代社会逼迫女性节 烈的陋习,“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节烈不仅是对人性的残害,更是不道德的行为。“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现在所谓节烈,不特除开男子,绝不相干;就是女子,也不能全体都遇着这名誉的机会。所以决不能认为道德,当作法式。” 回答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西欧,人的社会标准分别由什么学说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学说因何成为该时期的统治学说? (2) 材料二中,贝亚特丽丝的文学形象满足了人的什么需求?贝亚特丽丝的文学形象折射出文艺复兴哪些内容? (3) 材料三中,鲁迅批判节烈观的依据,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什么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女性在近代中国地位的变化。 (4)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提高“人之为人不断被关怀”的程度? 答案: 中国:儒家学说;西欧:基督教神学。中国:汉武帝“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西欧:法兰克王国建立之后,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爱情(或:感情);追求现实享乐,人文主义,打破教会束缚。 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从男性的附属变为独立的个体。 发展经济,经济是人得以解放的基础;深化制度改革,让人的 尊严得到制度的保障;鼓励高质量的文学创作,用文学影响更多人。 (言之有理即可)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