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历经六次东渡,最终成功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唐朝高僧是(    )

A . 张骞 B . 玄奘 C . 鉴真 D . 戚继光
如果你生活在隋朝,要畅游大运河,你设计了一条从北往南的路线。下面路线中正确的是(    )
A . 涿郡—洛阳—余杭 B . 涿郡—余杭—洛阳 C . 洛阳—余杭—涿郡 D . 余杭—洛阳—涿郡
佛教起源于印度,后来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地区,佛教传播到中国的时间是(    )

A . 西汉末年 B . 隋朝末年 C . 唐朝初年 D . 明末清初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下来?(    )
A . 战争 B . 世袭 C . 禅让 D . 谦让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 . 文景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开元盛世 D . 安史之乱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尚书省,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六部指的是尚书省下属的行政机构,分别为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且每部都各辖四司,一共有二十四司。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 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五:公元1755年的胡中藻着有《坚磨生诗钞》,乾隆指摘诗中“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加浊字于国号之上,是何肺腑?”诗中“与一世争在丑夷”、“斯文欲被蛮”等句,国有“夷”、“蛮”字样,被指责为诋骂满人,结果胡中藻被杀。

请回答

  1. (1)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期间进一步完善此制度?这一政治举措有何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中央政府管理体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的政策。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各行省的权力受到哪两个中央机构限制?这一行政管理制度,历史上称为什么制度?
  4. (4) 材料四中“我朝罢丞相”解决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哪一矛盾?
  5. (5) 从材料五中胡中藻被杀的原因可推断清朝统治在文化方面具体实行了怎样措施?
  6. (6) 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其弊端是什么?
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朝廷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景象——“文景之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注意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B .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 C . 文帝景帝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D . 文景之治的出现,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很大的关系
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 中华文明的起源 C .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匈奴在统一后迅速发展,它不包括(   )                                   


A . 畜牧业兴旺 B . 冶铸业发展 C . 制瓷业发达 D . 学会农耕
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蒙古政权建立——金朝被灭——元朝统一全国——元朝建立 B . 蒙古政权建立——元朝建立——元朝统一全国——金朝被灭 C . 蒙古政权建立——金朝被灭——元朝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D . 金朝被灭——蒙古政权建立——元朝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司马迁曾指出,汉“天下初定……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然而,过了不到100年,到他自己生活的年代,各地区的人口已翻了一番、两番,甚至更多汉初人口增加主要由于(   )
A .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 . 赋税制度的变革 C . 严刑峻法的废除 D . 思想文化的统一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 . 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B . 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C . 清朝在西北设置伊犁将军 D . 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四川三星堆遗址(距今50-3000年)出土的玉琼,据考古学家判断,具有浙江省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玉琮风格的因素。据此推测最合理的是(    )
A . 良渚文化是三星堆文化源头 B . 古代中外经济交往历史悠久 C . 两者都处于旧石器时代时期 D . 早期中华文明存在一定联系
宋代开封大相国寺有大小院落60余座,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门附近卖飞禽走兽,二、三门卖日用杂货,靠近佛殿的地方经营笔墨,两廊卖织秀、珠宝等,殿后交易古玩、字画和书籍。上述材料说明,开封的商业活动(   )
A . 有固定的商品交易场所 B . 受到大相国寺的控制 C . 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 D . 不受时间的限制
“卯时,江东的田间,一头牛拉着曲辕犁,农民们的劳作开始了;辰时,越州,越窑开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已时,长安西市,一路上,大食商人、东瀛人和大月氏的金银器匠人来来往往……”这段大唐十二时辰(节选)充分体现了唐朝(   )
A . 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B . 经济繁荣景象 C . 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D . 对外交流频繁
“自封建(注:即分封)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材料中所涉及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宋、西夏、辽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 . 地方军阀割据 B . 南北政权对峙 C . 民族政权并立 D . 战乱不息
秦朝推行郡县制,有权任命郡守和县令的是(   )
A . 皇帝 B . 太尉 C . 丞相 D . 御史大夫
明朝统治者为强化皇权,监视官民,设置锦衣卫的皇帝是(    )
A . 明太祖朱元璋 B . 明惠宗朱允炆 C . 明成祖朱棣 D . 明仁宗朱高炽
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应该出现的情节是(    )

A . 种植水稻 B . 饲养猪狗等家畜 C . 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 . 使用磨制农具石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