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李处权在《士贵要予赋水轮因广之幸率介卿同作兼呈郭宰》中写道:“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材料中的“物”是(  )
A . 耧车 B . 筒车 C . 水排 D . 曲辕犁
一位新同学自我介绍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试判断 , 他姓(   )
A . B . C . D .
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    )

A . 开元通宝 B . 刀形币 C . 圆形方孔钱 D . 交子
有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以“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处理战败的民族和政权;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此时,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材料说明唐太宗时(   )
A . 民族关系和睦 B . 盛世经济繁荣 C . 中外交流频繁 D . 文学艺术多彩
小刚同学在暑期旅游的时候,参观了岳飞墓。在岳飞的墓门上有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但是小刚同学不知道“忠骨”、“佞臣”分别指的是谁,你能帮他解释吗?(       )
A . 岳飞、赵高 B . 郑成功、和绅 C . 戚继光、兀术 D . 岳飞、秦桧
下图是哪一朝代的疆域示意图(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周朝 D . 秦朝
“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 . 北宋与辽签订和议互送岁币 B . 南宋与金和议中,金割让领土给宋 C . 北宋向金称臣并送岁币 D . 南宋与金和议,以淮水为界双方休战
有人给电视台一档节目送来如下四道题,其中最可能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 . 游客在新疆境内看到秦朝时期生产的古代丝绸 B . 古董玩家在古玩市场上淘到一尊西汉初年的佛像 C . 考古学家发现北魏鲜卑贵族墓碑中的刻有汉字的墓碑 D . 有人在古籍书店找到战国《孙子兵法》原作者的纸质手稿
图中的工具,“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留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它的主要用途是(    )

A . 交通运输 B . 纸张印刷 C . 浇水灌溉 D . 犁地松土
在历史长河中,一些重大史实历经时间考验得以延续。下列史实延续到清朝的是(    )

A . 创设科举,金榜题名 B . 废井田,开阡陌 C . 封建亲戚,丞相理事 D . “废藩置县”,加强集权
我们可爱的家乡威海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如果回到了元朝,它属于哪一机构管(  )

A . 辽阳行省 B . 山东行省 C . 中书省 D . 宣政院
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祎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次变法?这次变法在什么时期?在哪一位君主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2. (2) 据材料二指出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变法的目的何在?假如你是这一时期秦国的旧贵族你是否支持变法?请结合变法的内容说明。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其中哪一项对秦国封建制的确立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次变法对哪一阶级最有利?
  4. (4) 根据材料四分析,商君最后车裂而亡,那么请问你认为商君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5. (5) 结合上诉材料请分析“商君变法”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

A . 文景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开元盛世 D . 康乾盛世
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又搜集了如图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浙江龙泉冰裂纹瓷器       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         南宋纸币铜版拓片(会子)

A . 发达的农业生产 B . 繁荣的南方经济 C . 精巧的手工技艺 D . 独特的活字印刷
某校七年级(1)班在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时,同学们对汉初的经济、政治、思想等进行了探讨,请你参与进来,共同完成。
  1. (1) 【汉初国策】汉初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到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史称“”。
  2. (2) 【捍卫皇权】针对地方封国势力膨胀,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削弱地方封国的策略。

    上图中人物为皇帝提出了怎样的策略削弱地方诸侯王势力?效果怎样?

  3. (3) 【实现一统】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汉武帝在位时期,在政治、思想、经济方面是如何推进大一统格局的?
三国时期,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发生了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 . 官渡之战 B . 赤壁之战 C . 淝水之战 D . 巨鹿之战
列举秦朝时期在中央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的官职。
《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 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
A . 齐桓公、齐国 B . 晋文公、齐国 C . 齐桓公、秦国 D . 楚庄王、秦国
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 大规模治理黄河 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收归中央 D . 颁布“推恩令”
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是因为甲骨文是(    )
A . 商朝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B . 字母的起源 C . 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D . 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