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朝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实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 . 社会变革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 .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有哪些突出的措施和政绩呢?
我国最早将货币统一的朝代是(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唐朝 D . 宋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再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再听不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请回答:

  1. (1) 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2. (2) 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3. (3) 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同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它是北宋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订立的  (    )

A . B . 西夏 C . D .
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早期国家的产生 B . 社会大变革 C . 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下面是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遗址,依据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山顶洞人遗址

②元谋人遗址纪念碑

③北京人遗址

④河姆渡遗址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②③①④ D . ③①②④
某电视剧组在拍摄电视连续剧《戚继光》时,为戚继光布置书房场景,其道具及片段可能有(   )

①书案上摆放着司马迁的《史记》    ②戚继光一面踱步,一面吟诵着岳飞的《满江红》

③戚继光伏案翻阅着《海国图志》 ④墙壁上挂有《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条幅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反映了(    )

A . 地方权力增大 B . 相权不断加强 C . 军政实现合一 D . 皇权不断膨胀
融入情景,探究问题。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一曲明快的《中国话》表达出人们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歌词中提到的 “孔夫子”生活在什么时期?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和孔夫子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道家创始人是谁?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宋元时期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最著名的是张择端的《》;文艺复兴时期把艺术创作和科学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完美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最后的晚餐》是这一时期(作者)的代表作。
《汉书·张骞传》记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中“骞凿空”的地区是(    )
A . 西域 B . 安息 C . 匈奴 D . 大秦
秦朝的建立使中国历史实现了第一次大一统。从下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得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有(    )

①实现了国家统一    ②开始废除井田制度

③建立了皇帝制度    ④建立了中央政权机构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一现象表明(    )
A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B . 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C . 中国古代丝织生产达到高峰 D . 宋代的制瓷水平领先世界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方管理】

材料一:

【人才选拔】

材料二: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治国之道】

材料三: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安邦之策】

材料四: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 (1) 从材料一的表中,找出元、明朝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或措施,将序号填入表格。

    朝代

    元朝

    明朝

    制度或措施

  2. (2) 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4. (4) 材料四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
  5. (5)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结束宋辽之间战争状态的盟约是(   )
A . 绍兴和议 B . 雁门关协议 C . 宋辽协议 D . 澶渊之盟
学习历史离不开了解重要历史人物。下图两位人物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民族关系 B . 中外交流 C . 民族英雄 D . 改革创新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我国历史虽然处于政权分裂、南北对峙的大分裂时期,但是我国历史前进的脚步并没有停止。请回答:
  1. (1) 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都是定都在哪里(今天)?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 (2) 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呈现什么特点?
  3. (3) 这一时期特别是北朝后期北方历史发展最突出特点是什么?那一次改革促进了这个特点的形成?
  4. (4) 魏晋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文化成就之大,异彩纷呈。请分别在农学、数学、书法、绘画四个方面各举出一个代表人物。
“成吉思汗以征服震撼世界,忽必烈则以文治著称于天下。”下列各项措施中,属于“忽必烈文治”的是(    )

①广开言路,整顿吏治    

②注重农桑    

③推行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④按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许多人物为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    )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
明朝 戚继光 抗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清朝 郑成功 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清朝 康熙帝 雅克萨之战 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A . 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B . 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为 C . 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D . 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