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三字经》

  1. (1) “周辙东”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王纲坠”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春秋五霸中,首霸中原的是谁?
  2. (2) 战国七雄中,地处最西的诸侯国实行了变法,请任意写出该变法中经济方面的2点内容?此后,这个诸侯国还在成都附近修建了一座水利枢纽,这座水利枢纽是什么?
秦长城起止地点(    )
A . 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B . 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C . 西起陇西,东到辽东 D .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的是(   )
A . 大禹治水 B . 秦灭六国 C . 文景之治 D . 光武中兴
“主要种植粟,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已会制作彩陶。”黄河流域最早体现上述特征的原始人类是(     )
A . 北京人 B . 山顶洞人 C . 河姆渡人 D . 半坡人
根据下面图片,解读这一历史时期的共同主题是(    )

A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 民族与政权并立的时代 D . 反抗外国侵略者的侵略
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百家争鸣”一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着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这些观点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中哪个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

A . 儒家组:损害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 B . 法家组:损害公物属于犯罪行为,应依照法律条款惩处 C . 道家组:损害公物属于无意识行为,可以让学生闭门修炼自行解决 D . 墨家组:损害公物属于奢侈浪费行为,要提倡节俭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该画卷最有可能临摹了(   )
A .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 . 郦道元的《水经注》 C . 龙门石窟的《帝后礼佛图》 D .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口给以食,人授之衣,分地安居”,这是哪位皇帝对土尔扈特的政策(    )
A . 乾隆帝 B . 康熙帝 C . 雍正帝 D . 顺治帝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材料二:金城公主,朕之少女,岂不钟念,但为人父母,志息黎元,若允乃诚祈,更敦和好……降彼吐蕃赞普,即以今月进发,朕想自送于郊外。——以上均选自《旧唐书》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弄赞”是谁?“当为公主筑一城”指的是今天哪一城市的什么建筑?

  2. (2) 材料二中的“朕”是哪个朝代的皇帝?该材料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3. (3)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事件有何共同的积极意义?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吐蕃和唐朝关系日益密切的表现。

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位同学为评价武则天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
A .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开启历史先河 B . 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启开元 C . 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 . 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贞观年间,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
A . 尚书——中书——门下 B . 中书——门下——尚书 C . 尚书——门下——中书 D . 门下——中书——尚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二:“一代天骄”结束了蒙古大草原部落间的纷争,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汗国,忽必烈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 。

材料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有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四: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组成。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

  1. (1) 材料一唐太宗根据这种思想所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忽必烈统一后在全国实行的是什么行政制度?

  3. (3) 材料三中废除丞相制度的是谁?从材料中找出他废丞相的两点理由。

  4. (4) 从材料一到材料四中中国行政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 (1) 图中K.B两地分别是:A;B。西汉时期哪一宗教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
  2. (2) 有人说“这条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重要的桥梁”,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通过这条丝绸之路,汉朝有哪些技术传到了西域?
  3. (3) 综合上述探究,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发生在17世纪末,被英国学者赫德森评价为“在中国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的战役是 (  )

A . 山海关之战 B .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 雅克萨之战 D . 戚继光台州抗倭
李白诗中“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的情景,最能反映唐朝社会风尚的(    )
A . 浪漫 B . 强盛 C . 开放 D . 封闭
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
A . 防止分裂割据 B . 实现国家统一 C . 强化思想控制 D . 开发边疆地区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公元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 B . C . D .
同学们在帮助老师整理历史资源室时,发现了两张残损的历史地图,其中一张只能依稀看出“岭北行省”“宣政院辖地”等字迹;另一张图例中有“省界”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老师让同学们判断这是哪两个朝代的疆城图,以下同学答案正确的是(   )
A . 徐杰:西汉和唐朝 B . 陈民:元朝和清朝 C . 刘君:元朝和明朝 D . 李红:明朝和清朝
历史人物探究

材料一: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年幼时的铁木真,经历了许多磨难,切身感悟到只有将草原上的各部落统一起来,才能给草原带来和平,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在统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组建了一支护卫部队,建立了司法机构,创造了蒙古文字。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测》(部编版)

材料二:铁木真征服之地有:内外蒙古,满洲,中国本部西北部,天山南北路,俄领中亚西亚,阿富汗,波斯东半部及高加索山附近。

——摘编自王桐龄《中国史》

  1. (1) 材料中的历史人物是哪个民族的领袖?12世纪时,这个民族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 (2) 据材料一,指出铁木真是如何解决以上民族问题的?由此,他获得的尊称是什么?
  3. (3)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铁木真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够被后人尊敬和怀念?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唐朝,定都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