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 . 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C . 孙刘联军偷袭烧掉曹军的屯粮 D . 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
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两项世界性贡献。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 . 苏湖地区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B . 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 . 苏湖地区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D . 宋朝时粮食产量非常大
原始居民将狗尾巴草驯化,培育出粟(俗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发现了粟遗存的人类遗址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河姆渡 D . 半坡遗址
七年级(1)班负责学校本月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唐代的中外文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

A . 日本派遣唐史来华 B . 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C .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 . 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下图反映了,当时(   )

明代某知识分子的读书单

钦定《五经大全》(二程、朱嘉注)

钦定《四书大全》(二程、朱嘉注)

钦定《性理大全》(二程、朱嘉注)

《近思录》(朱熹)

《伊洛渊源录》(朱嘉)

A . 科举考试有新变化 B . 大众文学日益流行 C .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 . 科技创新逐渐落伍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当时闻名世界的两大商港是(    )
A . 天津和上海 B . 开封和杭州 C . 广州和泉州 D . 厦门和宁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母戊鼎图。

图片_x0020_100004

材料二 

图片_x0020_468652089

  1. (1) 材料一中的青铜器是哪个朝代铸造的?它有何地位?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有何变化?
  2. (2) 你能猜出材料二所示甲骨文是哪些字吗?说说甲骨文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之间有何关系。
据考古发现,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等,都发现了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遗存,时间在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前。其中粟是下列哪一远古先民栽培的作物(    )
A . 北京人 B . 山顶洞人 C . 半坡居民 D . 河姆渡居民
唐朝诗人李商隐在《咏史》诗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下面哪两位皇帝的统治最能说明这个道理(   )
A . 汉文帝、汉景帝 B . 隋文帝、隋炀帝 C . 唐高祖、唐太宗 D . 唐太宗、武则天
“中国与世界主要青铜文明几乎同一时期进入青铜时代,但商代青铜器的精美程度在青铜 时代冠绝世界”,下列青铜器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 . 西周利簋 B . 司母戊鼎 C . 毛公鼎 D . 三星堆青铜面具
汉武帝在位期间,曾招募人出使西域。就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是(    )
    A .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 . 建立同西域的友好关系 C . 了解西域的风土人情 D . 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2. (2) 首先响应号召,勇敢应募者是(    )
    A . 卫青 B . 张骞 C . 霍去病 D . 班超
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A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 . “苏湖熟,天下足” C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 “无徽不成镇”
“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 问题:

【经济之盛】

材料一: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政治之盛】

材料二:百家讲坛《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主题歌:“汉家旌旗蔽四海,暮云飞渡单于台。……五十 四年功过凭谁述,甘泉花落尽尘埃。”

【外交之盛】

材料三:

  1. (1) 材料一描述的情景的出现得益于哪一治世局面?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
  2. (2) 材料二中,“暮云飞渡单于台”指什么军事行动?汉武帝励精图治促成的盛世局面是什么?
  3. (3) 材料三呈现的神奇商路是什么?开通这条商路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 (4) 【文化之盛】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 作为最高学府,西汉末年达上万人规模;东汉光武帝还兴办地方官学一郡国学。试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 . 书法艺术成熟 B . 南北政权对峙 C . 江南经济开发 D . 北方民族融合
列举唐朝三个最有作为的皇帝?
《资治通鉴》等部分史书曾记载文景时期轻徭薄赋,多次下令减免田赋、徭役等。但1973年发掘的汉墓中,大量简牍(官府文书)明确记载了文景时期农民的主要负担有算赋、田租、刍稿等,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民所受的剥削相当沉重。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    )
A . 考古证明文景时期并没有轻徭薄赋 B . 新发现的史料比原有史料更为可信 C . 史书记载因带有主观性是不可信的 D . 新史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宋代海外贸易非常繁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为加强管理设置(   )
A . 市舶司 B . 转运使 C . 通判 D . 度支、盐铁、户部三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为丝绸之路路线简图: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铸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材料三: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箎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建设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请将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B两处填写完整。为开辟丝绸之路做出突出贡献的是谁?
  2. (2) 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何时?东汉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的关键人物是谁?
  3. (3) 用材料三中的一句话来概况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意义。
问答题

回答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关问题。

  1. (1) 简述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主要史实。

  2. (2) 概括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

  3. (3) 你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得到了哪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