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经常参加人间战争。传说在中国古代,也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该战役发生在(    )

A . 牧野 B . 涿鹿 C . 长平 D . 城濮
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水平已达很高水平。
证据: 。
途径: 。

“他又特地为五个弟弟与汉族大姓联姻……通过这种两族大姓的频繁政治联姻,两族大姓之间的矛盾逐渐淡化了,政治利益日趋相同。”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    )
A . 创立皇帝制度 B . 实行盐铁官营 C . 释放大量奴婢 D . 迁都于洛阳
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一建议的实施(    )
A . 加强了地方的监察 B . 削弱了丞相权力 C . 有利于思想的统一 D . 增加了政府收入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我们称之为(     )

①金文②甲骨文③陶文④铭文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明朝中期以后,倭患严重,先后扫平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民族英雄是。明朝末期,荷兰侵占了台湾,于1662年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 . 官宦专权 B . 安史之乱 C . 藩镇割据 D . 农民起义
“考试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这说明科举制度(    )
A . 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 . 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 . 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 . 确保了选拔的公平公正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 (1) 材料一的图二与图一相比较,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城市开始成为起点与它们曾是哪些王朝的都城密切相关?

  2. (2) 观察材料二的三幅图,概括指出古代洛阳在丝绸之路上有着怎样的国际地位?

  3. (3) 在材料二中任选一幅图片,说说图片内容的历史价值。

解读邮票,探究其蕴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使命;走进古遗址,感悟历史空间的恒远和生命传承的意义。观察下面两组邮票和古遗址图片,回答问题。

【邮票】

【古遗址】

  1. (1) 将四枚邮票和对应的文化遗址进行正确的搭配。

    E:

    F:

  2. (2)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过着定居生活。促使他们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单选)(  )
    A . 自然环境的变化 B . 氏族公社的形成 C . 原始农业的发展 D . 学会建造房屋
  3. (3)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属于哪一大河流域?
约公元前21世纪,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下列朝代更迭的正确顺序是(  )

A . 夏、周、商 B . 商、夏、周 C . 夏、商、周 D . 周、夏、商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中,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    )
A . 为政以德 B . 因材施教 C . “有教无类” D . 温故知新
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的“大散关”是哪两个政权分界线中的一端?(   )

①辽   ②北宋   ③西夏    ④金     ⑤南宋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⑤ D . ④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考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

材料二: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1. (1) 材料一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创始人是谁?他在政治上的主张是什么?此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谁?
  2. (2) 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写出他的核心思想和体现他思想的著作名称?此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3. (3) 除了上述两个学派以外,你还能说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吗?
材料:

材料一(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材料二:

请回答:

  1. (1)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元朝的疆域有何特点?“为了巩固对这个偌大国家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什么制度?元朝时管理台湾和新疆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2. (2) 材料二见证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兴盛,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最远到达哪里?有何意义?
  3. (3) 下图是1785年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特许经营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此种情况反映了清朝的哪一政策?有什么影响?

  4. (4) 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何认识?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这一文字是(    )
A . 甲骨文 B . 金文 C . 小篆 D . 隶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社会相对安定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原始社会,品尝下图中人物蒸的米饭,那么你应该到(    )

A . 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县 B . 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 C . 六千年前的陕西半坡村 D . 三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南北朝时期开始开凿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宗教的艺术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这一“外来宗教”是指(    )
A . 道教 B . 佛教 C . 基督教 D . 伊斯兰教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行省制 D . 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