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我国科举制度是在哪一个朝代形成的?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在哪个朝代得以完善?
  2. (2) 举例说明“唐太宗、武则天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3. (3) 科举制最大的受益者是什么人?科举制存在多少年?
  4. (4) 科举制度的作用有哪些?
简答题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秦朝。秦始皇正在接受记者采访,如果你现在就是秦始皇,你会怎样回答记者的问题呢?
记者问:尊敬的秦始皇帝,据说您大力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请问在中央主要由哪些官员负责呢?
(1)秦始皇帝答:                                                    
记者问:陛下,您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那您会采取什么新的措施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呢?
(2)秦始皇帝答:                                                    
这时,丞相李斯来请示皇帝说:“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烧之~~~~所不去者医术、占卜、种植之书。”皇帝说:“可以。”
(3)这段对话讲的是哪一个历史史实:                                             
记者在整理采访纪录时,怎么也想不起秦始皇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措施是什么,请你帮记者写出来
(4)文化方面:                                                    
经济方面:                                                    
记者在总结采访纪录时,秦始皇最大的功劳是统一全国。但写到统一的意义时又难住了。请你帮记者写出来
(5)秦统一的意义:                                                    
记者在最后写到,秦朝的统治是很短暂的,在秦末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最后在公元前207年灭亡。
(6)请你补充秦末农民起义的时间和领导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王朝组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统治网络,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那之下设县,县下设乡、里。这就建构了从朝廷到地方多梯级的统治机构。

——摘编自白寿彝、高敏、安作璋(中国通史第4卷)

材料二:元朝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的划分并没有考虑区城内经济文化的关联性,比如将经济文化联系密切的长江三角洲一分为二,江南为江浙行省,江北为河南江北行省.这为后世经济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材料三:清代对蒙、藏、回部地区实行的行政制度,有以下特点:一是中央设官管理,包括中央派驻的军政长官及各民族的官员,并把各民族官员纳入中央统一的官制体系之中。二是边疆民族地区的行政带有一定的“自治“色制,三是“国信而治”。

——摘编自杜家瞩《清朝简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在地方实施的行政制度及高期“多梯级的统治机构"塔尖的职位名称。
  2. (2) 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及该制度实施的消极影响,推断现常州地区当时隶属于哪个行省管辖?
  3. (3) 结合所学,以清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措施为例,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创新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影响?
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    )
A . 外戚夺权 B . 权臣代政 C . 武将兵变 D . 君主禅让
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有可能享受米饭的是(    )

A . 北京人 B . 玉蟾岩人 C . 半坡人 D . 河姆渡人
在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上,与①、②、③处时间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 . ①建立隋朝②统一全国③开通运河 B . 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C . 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 . 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统一全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一位21世纪的学生穿越时空回到古代,这里正在进行最杰出人物的评选。下面的几段选词:
A、我是太阳神之子,在我手里建成了最大的金字塔……
B、我是著名的治水英雄,各部落首领都向我朝贡……
C、我统一了两河流域,还制订了最古老的成文法典……
这位学生听了一知半解,亲爱的同学,你能帮他吗?
(1)A是哪国国王?该国国王被称为什么?最大的金字塔是谁的陵墓?
(2)B是谁?他的儿子破坏了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而用一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制度代之,以巩固王权,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制度吗? 
(3)C 是谁?统一后定都在哪里?你知道他在位时制定的法典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 

下列关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受汉武帝派遣 B . 乌孙国王愿意与汉政府联合进攻匈奴 C . 随行人员分头访问了西域各国 D . 乌孙使者来长安向汉政府表示敬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

  1. (1) 材料一中的这段话是谁说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
  2. (2) 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最容易得到哪些人的支持?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是哪一措施?最容易遭到旧贵族反对的措施是哪条?
  3. (3) 这次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4. (4) 商鞅变法给我们什么启示?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盛世情结,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多次盛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夏,香港推出“汉武盛世:帝国的巩固和对外交流”大型汉代文物展,让观众近距离欣赏逾160组珍贵文物。展览以汉帝国崛起为重心,共设有“汉帝国的巩固和扩张”、“汉代社会生活”和“汉代的科技、文化与中西交通”三个主题。

材料二:《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执政23年的“语录”,在23年执政中,前18年44次公开承认错误。这44次是有文字记录的承认错误,其中有4次是发布“罪己诏”。 唐太宗自己说,贞观之治,功在魏征之诤言。魏征能够不断提出批评和意见提醒我,所以我才能把国家搞好。

──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材料三: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体系中发展而来的盛世。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1. (1) 汉武帝时帝国最为强盛。列举汉武帝时期“汉帝国的巩固和扩张”的两项措施。

  2. (2) 展品之一石天禄神兽像是汉代的祥瑞之物,像老虎又像狮子。狮子生於中亚一带,未见於中原地方。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好奇地问:“为什么汉朝的东西会有西方的文化特征?”假如你是这次展览的解说员,请对此加以解释。

  3. (3)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4. (4) 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古代盛世的顶峰”;另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落日的余辉”。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至少三点)。

  5. (5)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盛世对今天的主要启示。

以注意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    )
A . 汉高祖 B . 汉文帝 C . 汉景帝 D . 汉武帝
“点苍山会盟”时与唐朝使团会盟的少数民族是(   )

A . 突厥 B . 回纥 C . 吐蕃 D . 南诏
能有力见证漳台文化交流的景点是(   )

A . 南山寺 B . 江东桥 C . 漳州威镇阁 D . 龙海白礁慈济宫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
A . 春秋和战国 B . 秦和春秋 C . 战国和三国 D . 秦初和汉初
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    )

A . “四书”“五经” B . 唐诗 C . 《资治通签》 D . 宋词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图一                       图二                      图三
探究二 经济篇                                
                 
宋代针铺商标及铜版   北宋“交子”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三               图四                     图五
探究三 文化篇

图六

  1. (1) 图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  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制度? 图三反映的中央机构设置有何变化?

  2. (2) 图三“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几项发明? 图四“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什么货币?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

  3. (3) 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图六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被称为什么?

1415年,郑和及其船队在归国途中帮助了苏门答腊国王平定了叛乱,达到了“诸番镇服” 的效果。随后,非洲东海岸和东南亚诸多国家纷纷来华朝贡贸易。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 . 提高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 B . 促进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 C . 平定了东南沿海倭寇叛乱 D . 推动了明朝朝贡贸易的发展
七年级某班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如下图片资料。由此推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

A . 宋代商业繁荣 B . 宋代民族融合   C . 宋代国家统一 D . 民族政权并立
“有的事件是正义的,但却可能不具备进步意义。”下列哪一项与此相符(  )

A . 文天祥抗元 B . 元朝凿运河 C . 蒙古灭金 D . 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下列内容属于史实,而非传说的是(   )
A . 炎帝遍尝百草,发明医药 B . 半坡居民制造彩陶 C . 大禹治水 D . 炎黄二帝联合击败蚩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