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
A . 张仲景 B . 扁鹊 C . 华佗 D . 李时珍
“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能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历史事件是(    )

①鉴真东渡      ②玄奘西游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因替李陵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为太史公。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上下三千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王安石变法以后,他离开朝廷,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全书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下迄五代末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顺序记写,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各方面的关联交代得清清楚楚。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史记》和《资治通鉴》相同之处。并写出纪传体和编年体史书撰写的特点。

材料一:(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他)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胡适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广招学生,大办私学,在思想、学术上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1) 材料一中的“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什么?
  2. (2) 材料一中,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材料二中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3. (3) 请用一句话评价材料一、二中的“他”?
  4. (4) 材料三中“繁荣局面”具体指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局面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这个“新的朝代”的建立者是(   )
A . 项羽 B . 刘邦 C . 陈胜 D . 刘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工人日报报道:由交通部、国际道路联盟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节国际丝绸之路大会”,将于10月26日在我国西安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复兴‘丝绸之路’与交通几大设施建设”。

  1. (1) 材料一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请指出它的出发点A:经过地: 。 两关:C: 、D:  。

  2. (2) 材料一图中的安息是指现在的哪里?在这条路上运载的主要物品是什么?

  3. (3) 最早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贡献的是谁?

  4. (4) 如何评价丝绸之路?

  5. (5) 丝绸之路的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何影响?这种中西通道在今天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6. (6) 请你为复兴“丝绸之路”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从荷兰殖民者统治下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
A . 戚继光 B . 郑成功 C . 康熙帝 D . 左宗棠
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之-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认为“华夷(‘夷'指外国人)深交必生变乱”。由此可见,清朝统治者实行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 . 维护清朝统治 B . 发展经济 C . 稳定边疆地区 D . 与民休息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展现了当代检察官公平正义的形象。秦朝行使监察权力的职位是(    )

A . 丞相 B . 太尉 C . 御史大夫 D . 太守
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片_x0020_100002

  1. (1) 图一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其中运河的最北端A和最南端B,及中心点C,请正确填写A、B、C的名称。(不能写现今地名)
  2. (2) 图一中运河开通后的作用是什么?
  3. (3) 诗句“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赞颂了图二历史人物的功绩,此人是谁?其中诗句“荷夷”指的是什么?
  4. (4) 台湾古称夷洲、琉球等。据考证,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而我国元朝设置的管辖澎湖和台湾的专门机构是?
  5. (5) 用一句话评价图二中的历史人物?
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清朝开荒执照”。该图说明(    )

A . 清政府施行垦荒政策 B . 清政府重视兴修水利 C . 清政府鼓励发展商业 D . 清政府推广种植甘薯
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八股取士,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文化专制的加强 B . 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C . 思想控制的强化 D . 近代化因素的萌发
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约在(    )

A . 公元前16世纪 B . 公元前11世纪 C . 公元前21世纪 D . 公元前3世纪
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的根本保证,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秦军战绩

全胜

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摘编自粟劲《秦律通论》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发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息息相关。在“要不要变法”的廷议上,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然后以“南门徙木”一幕来取信于民。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材料四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秦军同六国战争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商鞅变法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 (3)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4. (4) 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从什么角度评价商鞅变法?由此得出历史评价应注意什么?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   )
A . 分散知州的权力 B . 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 C . 超越知州的权力 D . 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九年级(1)班历史社团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整理的下列内容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B .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C .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最后完成 D .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这是孙中山对某位历史人物的评价。这里面的“轩辕”指的是(    )
A . 黄帝 B . 炎帝 C . D .
科举制主要科目有 和 。 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考查考生治理政事的能力。

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奖励生产。
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    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      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