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鉴真东渡 ②玄奘西游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因替李陵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为太史公。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上下三千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王安石变法以后,他离开朝廷,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全书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下迄五代末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顺序记写,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各方面的关联交代得清清楚楚。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史记》和《资治通鉴》相同之处。并写出纪传体和编年体史书撰写的特点。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他)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胡适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广招学生,大办私学,在思想、学术上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一 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秦军战绩 |
全胜 |
互有胜负 |
败北 |
58次 |
3次 |
4次 |
——摘编自粟劲《秦律通论》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发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息息相关。在“要不要变法”的廷议上,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然后以“南门徙木”一幕来取信于民。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材料四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 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 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