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宋朝时期,政府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并大力提倡种植水稻,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并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材料表明,此时南方经济发展主要是由于(    )
A . 江南地区地理条件优越 B .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 . 南方的政治相对安定 D . 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明清时期把平定叛乱、消灭分裂势力与抗击外来侵略紧密结合起来,才使得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学习明清历史后,同学们针对此话题展开了讨论,请你也积极参与。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1. (1) 明清时期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后果怎样?

  2. (2)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但是清朝也出现过危机前夜的治世局面,这一局面指什么?

  3. (3) 用史实说明明清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保卫边疆做出的努力。

  4. (4) 你认为材料二中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5. (5) 对文中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有哪些?请列举出来。

(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非常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最符合下表内容的学习主题是(     )

序号

历史事件

1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

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

3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A .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 清朝边疆商业贸易的繁荣 C . 清朝对外关系 D . 民族政权的并立
要了解明朝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可查阅的历史书籍是(   )
A . 《九章算术》 B . 《齐民要术》 C . 《本草纲目》 D . 《天工开物》
美国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这样写道:“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广州一地,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这反映了清政府(   )
A . 与外国断绝一切往来 B . 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C .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 重视外商人身安全
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下列属于他的历史功绩的是(   )
A . 统一蒙古 B . 建立元朝 C . 修筑长城 D . 开发江南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不少的创造、创新和发明。

  1. (1) 隋朝虽然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创立的一项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制度是什么?

  2. (2) 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开创了一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什么?

  3. (3) 唐朝时期,诗坛名家辈出,写出最为著名的三位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特点?

  4. (4) 写出唐朝时期两位著名画家?分别写出其代表作品?注意对应.

  5. (5) 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辉煌的时期,唐朝农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进和创制的新式农具是什么?另一灌溉工具是什么?

  6. (6) 北宋时期,我国海外贸易空前发达,在技术上为此提供重要条件的一项发明创造是什么?

  7. (7) 宋朝的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哪两个?

  8. (8) 宋朝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什么?

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宣得人而久任。”材料表明(   )
A . 五铢钱的统一铸造 B . 江南地区的开发 C .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 . 闭关锁国的危害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台湾当时称(   )
A . 流求 B . 夷洲 C . 琉球 D . 澎湖
唐太宗把魏征比作镜子,主要是因为魏征(    )
A . 作战勇敢 B . 为人谦虚 C . 敢于直言 D . 善良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在全国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后,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中,大封诸候尤为重要。周大封同姓、异姓以及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地方,“以藩屏周” 。

一一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卫鞅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候,黔首大安(人民安居乐业),立号为皇帝。

——铜方升铭文

材料四:秦朝创立了一整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 央集权制度,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同时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 (2) 写出材料二反映的变法的名称年这次变法提高了该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皇帝”是谁? “尽并兼天下诸侯”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创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    )
A . 唐高祖 B . 唐穆宗 C . 武则天 D . 唐玄宗
史学家白寿彝指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游兴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这一句话的“新形势”主要是指(    )
A . 发展与巩固统治的需要 B .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C . 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D . 北方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复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材料三:孔子的思想主张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材料四:“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1. (1) 材料一中主持变法的是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
  2. (2) 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的是与孔子同一时期哪一思想家的主张?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共同之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处于同一生活流域 B . 都种植原始农业,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 C . 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 . 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南宋疆域比北宋疆域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

A . 金宋和议 B . 辽宋和议 C . 夏宋和议 D . 金灭辽
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废除奴隶主旧制度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    )

A . 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 B . 奖励耕织 C . 奖励军功 D . 推行县制
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
A . 北京人遗址 B . 河姆渡遗址 C . 半坡遗址 D . 大汶口遗址
刘邦晓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