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唐朝时期,为了学习先进的文化,日本派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    )。
A . 遗唐使 B . 遣唐使 C . 遣远使 D . 遗远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05年,宋辽达成“凛渊之盟”。宋真宗应允每年向辽输纳银十万两,缩二十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主要条款是:一、南宋称臣于金,并且要“世世子孙谨守臣节”。二、宋金两国,东淮水,西至大散关为界,中国的唐、邓二州皆属金国。三、南宋每年向金国输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中国史纲要》

  1. (1) 材料一、二中的“宋”分别指哪个政权?
  2. (2) 材料二中的“和议”给我国造成了怎样的割据局面?
  3. (3) 上面两则材料分别是哪个盟约的内容?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两个盟约?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 . 夏朝 B . 秦朝 C . 汉朝 D . 南朝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的时间是(    )
A . 公元前221年 B . 公元221年 C . 公元前207年 D . 公元207年
根据《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定,乾隆皇帝特别颁发两个金瓶,一个放在雍和宫,一个送往拉萨,规定选定转世灵童时,要将找到的几个灵童的名字,用满文、汉文和藏文三种文字写在象牙签上,装入瓶中,由驻藏大臣掣签确定,然后报请朝廷批准,坐床后才能成为合法的继承人。这一举措有利于(    )
A . 加强西藏管辖 B . 巩固西北边疆 C . 抗击外来侵略 D . 强化君主专制
“盛世”是指我国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特定阶段。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个“盛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摘自七下历史

材料三:“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描绘了唐朝历史上的哪个皇帝在位期间出现的盛世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他在位期间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列举至少两个)
  2. (2) 材料二中诗句反映的动乱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回答,这一事件对唐朝产生的不良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请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据此说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该诗称颂的“封建盛世”是  (    )

A . 文景之治 B . 开皇之治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一次战役,它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次战役是指(  )
A . 牧野之战 B . 赤壁之战 C . 淝水之战 D . 巨鹿之战
梁启超在190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中的回族形成于(    )
A . 唐朝 B . 宋朝 C . 元朝 D . 明朝
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说明当时出现什么现象(    )
A . 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 B . 奴隶消极殆工 C . 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 D .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据记载,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逐渐放弃原先的游牧生活,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始过定居的农耕生活。到了北朝,高坐的胡床和椅、凳逐渐取代了汉族原有的坐具。这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 . 民族融合 B . 中外交往 C . 全国统一 D . 经济发展
下图是唐朝农民创制的一种先进生产工具,唐朝农民用它(   )

A . 灌溉田地 B . 耕种田地 C . 鼓风冶铁 D . 纺织丝绸
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 . 南北朝时期 B . 随唐时期 C . 两宋时期 D . 明清时期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关于那段时期的历史,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曹操废掉汉献帝,建立了曹魏政权 B .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 .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D .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从明武宗开始,明朝屡出昏君。由于君主不理政事,朝廷大权落入奸臣和宦官之手。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掠夺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 . 政治日益腐败 B . 土地兼并严重 C . 农民起义频发 D . 遭遇连年灾荒
读图学史:

以下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画,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1) 图1展现的是汉代开通的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请写出它的名称和字母A代表的地点。

  2. (2) 读图2,该交通道路开通之后,哪一宗教从此道路传入中国?

  3. (3) 哪一历史人物对开通这条道路贡献最大?为管理西域地区,西汉于公元前60年设置的官职是什么?它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下列诗句能体现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维护领土完整的不屈精神是(    )
A .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B .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C .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D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道教兴起于(   )
A . 春秋时期 B . 战国时期 C . 西汉 D . 东汉
被称为“医圣”的是(   )
A . 华佗 B . 张仲景 C . 杜甫 D . 李白
传说黄河流域的尧、舜、禹,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方式称为(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选举制 D . 民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