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树立时空观念是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如四幅战国形势图中,七雄地理位置完全正确的一幅是(    )
A . B . C . D .
如表所示为某同学的历史笔记,其主题应是(   )

A . 孝文帝改革 B . 贞观之治 C . 武则天新政 D . 商鞅变法
淮安市名称“淮安”寓意“淮水安澜”。中国历史上曾以淮水为界的民族政权是(    )

A . 北宋和辽 B . 辽和西夏 C . 北宋和金 D . 南宋和金
下列各项史实属于清朝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是(    )
A . 设置驻藏大臣 B . 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C . 平定噶尔丹叛乱 D . 消灭大小和卓割据势力
《史记》记载:“黄帝采首阳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这表明我国早在下列哪一时期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
A . 原始社会后期 B . 夏朝 C . 商朝 D . 西周
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  )

A . 秦朝统一全国,生活安定 B . 秦朝法律残暴 C . 当时市场竞争激烈 D . 日常生活提倡文明礼貌
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小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为这组图片拟定了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

A . 祖国统一 B . 中外交往 C . 民族团结 D . 抵抗侵略
史学家翦伯赞说:中国的历史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理由是(   )
A .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B . 汉武帝大一统 C . 司马迁著《史记》 D . 张骞通西域
王老师在历史课上画了一个思维导图(见下图),他的教学主题是(    )

A .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 繁荣开放的时代 D . 封建制度的没落
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三公”,指的是(  )

①丞相       ②县令      ③太尉      ④御史大夫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材料说明推恩令(   )
A . 打击了豪强地主 B . 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 C . 解除了封国威胁 D . 强化中央对经济控制
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结束的标志是(    )
A . 使用工具 B . 制造工具 C . 直立行走 D . 使用天然火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的时间大约是(  )

A . 公元前21世纪 B . 公元前20世纪 C . 公元21世纪 D . 公元20世纪
“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这是描述的哪个朝代的疆域(    )
A . 北宋 B . C . D .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 . 安史之乱 B . 藩镇割据 C . 唐末农民战争 D . 朱温建立后梁
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著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选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

A . 选举制 B . 投票制 C . 任命制 D . 禅让制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如图所示文明成就属于我国的(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汉朝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的人工水道。这一伟大工程(    )
A . 中心是长安 B . 最南端到达今天的扬州 C . 是隋文帝的政绩之一 D . 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读北语,一从正

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改革?这次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3. (3)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改革对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有何启示?
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那么中原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等食物应该是在(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唐朝 D . 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