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我国设立和废除丞相的朝代分别是(   )

A . 西汉和明朝 B . 西汉和唐朝 C . 秦朝和明朝 D . 秦朝和清朝
苏轼的词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突出体现的风格是:

A . 豪迈奔放 B . 清新淡雅 C . 直白如画 D . 委婉真挚
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 . 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有学问的人增多 B . 读书人吵吵闹闹,各自著书立说 C . 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封建制度 D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
下列搭配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 阿保机——契丹 B . 赵匡胤——北宋 C . 元昊——西夏 D . 阿骨打——后金
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 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 . 官僚机构臃肿 B . 宦官把持朝政 C . 豪强地主横行 D . 外戚势力膨胀
下面关于《齐民要术》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
A . 介绍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B . 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C . 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D . 总结我国南方地区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南朝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他利用前人创造的“”,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年。

使西周成为一个疆域辽阔,并对周围民族有较大影响国家的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三省六部制 D . 行省制度
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辽上京遗址刻着一首诗“赤峰辽国第一京,寂寞犹在忆皇城。 游人难步草盈天,不知从何觅市声。”建立了诗中“辽国”的民族是(    )
A . 汉族 B . 女真族 C . 契丹族 D . 党项族
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中国古典科技巨著是(   )

A . 《天工开物》 B . 《农政全书》 C . 《齐民要术》 D . 《伤寒杂病论》
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 (1) 秦朝北击匈奴的将领﹣﹣
  2. (2) 楚汉之争,最后赢家﹣﹣
  3. (3) 黄巾起义的领导者﹣﹣
  4. (4) “麻沸散”的发明者﹣﹣
  5. (5) 东晋的建立者﹣﹣
  6. (6) 三国时期,率船队到达夷洲的将军﹣﹣
某班编写了情景剧《南宋的偏安》,下列可选用的素材是(    )
A . 陈桥兵变 B . 耶律阿保机建契丹 C . 宋真宗御驾亲征 D . 郾城大捷
三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发展生产,吴国最发达的是(    )
A . 纺织业 B . 造船业 C . 制瓷业 D . 农业
下面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的目录(节选),这部作品应是  

(      )

A . 《红楼梦》 B . 《水浒传》 C . 《西游记》 D . 《三国演义》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诗人白居易对唐都长安城布局的描写。从这一诗句中我们可以提炼的有效信息是(    )

①长安人口众多   ②长安城内分为市和坊

③长安街道整齐划一   ④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

A . ②③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①④
文明是指人类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就的总和。人类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请回答:

  1. (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汉字的悠久历史和绵延不绝。迄今为止,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一朝代开始的?

  2. (2) 有学者评价说,现代西方文明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基础,请具体说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重大意义?

  3. (3) 苏联的社会主义文明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1921年,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经济上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4. (4)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请结合汉朝的历史,举例说明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交流。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从北京人、山顶洞人择洞而居到半坡河姆渡人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大进步。在人们居住条件改变中起决定因素的是(   )
A . 生产工具的改进 B . 种植技术的发展 C . 建筑技术的进步 D . 饲养水平的提高
认真观察如图,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 B . C . D .
玄奘6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是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
A . 知州 B . 通判 C . 转运使 D . 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