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来中国唐朝留学,曾经在扬州为官的崔致远来自于(    )

A . 新罗 B . 日本 C . 意大利 D . 印度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考试的形式从单一性走向多样性,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下列考试方式与武则天首创的考试方式相似的是(    )
A . 口试 B . 面试 C . 笔试 D . 开卷考试
今年以来,国际恐怖组织“东突”在新疆制造一些列恐怖事件,他们的分裂活动遭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唾骂。下列能证明新疆是我国领土的史实是(    )
A . 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 B .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C . 汉高祖采取和亲政策 D . 昭君出塞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    )
A . 秦孝公 B . C . 秦始皇 D . 皇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1. (1) 材料中的“轩辕”指谁?

  2. (2) 从材料中指出“轩辕”参加过的两次战役名称及交战双方。

  3. (3)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轩辕”还有哪些贡献?

你想探究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几何的发展历程,你可以查阅的是(     )

A . 《伤寒杂病论》 B . 《史记》 C . 《九章算术》 D . 《本草纲目》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的时代,以下符合这一时期大变革史实是(    )
A .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C .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D . 思想上开始独尊儒术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交融与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经营西域]:

材料一:如图为轮台古城遗址,西汉时称乌垒城,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域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城“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开发江南]

材料二:秦汉时期,广大的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火耕水褥”、“人无牛犊”的落后水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人口大量移入和汉族政治中心南迁,广大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已然成为发达的农业经济区,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其繁荣程度堪与西汉关中地区相比。

--摘编自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民族融合]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形成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1. (1) 材料一中的“西汉正式在此设官”指的是哪一官职的设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官职的设立产生的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从秦汉到南朝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及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产生的历史影响。
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来到了殷墟,在参观的时候,讲解员指着一段残片告诉同学们:“这些文字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这段残片上的文字应该是(    )

A . 刻画符号 B . 甲骨文 C . 金文 D . 小篆
下列发明与炎帝无关的是(    )
A . 教民开垦耕种,制作乐器 B . 学会煮盐 C . 创造文字,制作音律 D . 制作陶器,通商交换
唐玄宗是出色的作曲家,他立足于传统的清商乐,对佛曲《婆罗门曲》进行改编,形成了千古传颂的唐乐舞的杰作——《霓裳羽衣曲》。这主要体现出唐代(   )
A . 皇帝安于享乐 B . 民族关系和睦 C . 文化兼容并包 D . 奢靡之风盛行
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都在大河流域,是因为(  )

A . 战略地位重要 B . 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C . 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D . 环境优美
1689年是一个奇特的年份,这一年发生的大事特别多。下列属于发生在这一年的事件包括:①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②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北美第二届大陆会议发布《独立宣言》④彼得一世亲政,改革开始(   )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小明同学在学习“秦末农民大起义”这课时,笔记“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他的笔记内容对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他是一位皇帝,他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常保有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出现过错。

材料二:他认为“治安之本,惟在得人”。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比如他对敢于直言的大臣就特别器重。

材料三: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把皇室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请回答:

  1. (1) 材料中的“他”是指谁?历史上把他统治的时期被称为什么?

  2. (2) 哪些皇帝为唐朝的繁荣做出了贡献?请选择其中一位,写出他的治国措施两例。

  3. (3) 材料中的“皇室公主”指的是谁?她远嫁的吐蕃族是今天我国哪个民族的祖先?

  4. (4) 这位“皇室公主”远嫁吐蕃有何意义?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清朝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政策是(   )
A . 对外开放政策 B . 休养生息政策 C . 闭关锁国政策 D . 汉化政策
请你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内容并回答问题。

  1. (1) 图一画面反映了唐代哪项民族政策?有什么历史作用?
  2. (2) 图二见证了什么?
  3. (3) 这段历史佳话的两位主人公是谁?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唐朝《陇西行》的一句诗,它反映了当时的汉藏关系,对诗句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A . 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B . 吐蕃归属唐朝管辖 C . 藏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 .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1. (1) 材料反映清政府奉行一种怎样的对外政策?
  2. (2) 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3. (3) 你认为这种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
  4. (4) 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宋代时南方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
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②宋朝的皇帝实行“戒奢从简”的政策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中原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