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如果没有唐初以来百余年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唐玄宗是无法成为盛世之君的。他深知“治民必先治吏”的道理,罢免了大量中宗时期通过特殊关系委任的官员。还屡次下诏限制土地买卖,大力发展生产。他的杰出之处还在于不固执己见,不墨守成规,善于从实际出发,作出正确的选择。
——摘编自阎守诚《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材料二: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
——摘编自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记述 | 出处 |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 《清史稿》 |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事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 《军机大臣年表》 |
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刘宗绪《唐代的选和举》
材料四:(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