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 . 分解宰相的权利 B .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 . 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D . 分散知州权利
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扮演贞观年间一位耿直进谏的名臣,他扮演的名臣是(    )

A . 房玄龄 B . 杜如晦 C . 姚崇 D . 魏征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事件是“焚书坑儒”和(     )
A . 统一中国 B . 秦末农民战争 C . 楚汉之争 D . 修筑长城
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著作名称。
  1. (1) 记录玄奘游历的著作,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 (2) 徐光启编写的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3. (3) 吴承恩的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4. (4) 汤显祖的代表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果没有唐初以来百余年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唐玄宗是无法成为盛世之君的。他深知“治民必先治吏”的道理,罢免了大量中宗时期通过特殊关系委任的官员。还屡次下诏限制土地买卖,大力发展生产。他的杰出之处还在于不固执己见,不墨守成规,善于从实际出发,作出正确的选择。

——摘编自阎守诚《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材料二: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

——摘编自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盛世名称,并概括其出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并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3.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朝的阶段特征。
据记载,某城市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该城市是(    )
A . 盛泽镇 B . 汉口镇 C . 苏州 D . 扬州
隋炀帝时,什么科目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
A .   诗歌 B . 诗赋 C . 进士科 D . 殿试
“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炀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由材料可知,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是(   )
A . 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B . 巩固了国家统一 C . 沟通了南北交通 D . 加强了中央集权
以下图片中哪一项发明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有利的航海技术条件(   )

A . 造纸术 B . 印刷术 C . 罗盘 D . 火药
小红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 .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以下是某同学所作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读书笔记,请指出其中的四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卫青出使西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洛阳往西经河西走廊,出阳关西行,经西藏,越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这就是横贯亚洲和非洲的“丝绸之路”。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下列与此材料有关的人物是(    )
A . 郑和 B . 康熙 C . 郑成功 D . 戚继光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据载,秦军前后坑杀赵军四十万人。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下列对此战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交战双方是秦国和魏国 B . 长平在今天的山西境内 C . 成语“纸上谈兵”与此战有关 D . 长平之战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

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事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

A . 强化了君权 B . 因战事而设 C . 设于雍正年间 D . 设于雍正十年
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 . 市舶司 B . 安西都护府 C . 西域都护府 D . 北庭都护府
殿试制度是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表现,它最早出现在(    )
A . 隋文帝统治时期 B . 隋炀帝统治时期 C . 武则天统治时期 D . 明成祖统治时期
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作品名称。
  1. (1) 记录老子思想学说的著作
  2. (2) 东汉张仲景的医学名著
  3. (3)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4. (4)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
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 . 奸商勾结 B . 海防松弛 C . 军队腐败 D . 武器落后
观察图,它诞生于潍坊大地上有其文化传统根基。这一根基(   )

A . 源于东夷文化,吸纳吴越文化 B . 立足海洋文明,借鉴西域文化 C . 扎根游牧文明,吸收农耕文化 D . 承继齐国文化,融合儒家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刘宗绪《唐代的选和举》

材料四:(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所说“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请回答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哪位皇帝时?他设置了什么考试科目?

  2. (2) 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选官的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

  3. (3) 材料四反映了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