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据《礼记·礼运》记载:夏朝建立后,“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 小康 ”社会的政治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
南北朝时期有本古书记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意在强调农业生产必须顺应天时地利的重要性,此文出自(   )
A . 《农政全书》 B . 《大唐西域记》   C . 《资治通鉴》 D . 《齐民要术》
历史上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是在(  )

A . 汉朝 B . 唐朝 C . 宋朝 D . 元朝
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                  
A . 曹操 B . 诸葛亮 C . 周瑜 D . 孙权
如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口区域分布状况,据此推断准确的是(    )

A . 边疆地区获得开发 B .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C . 宋元科技成就显著 D . 民间贸易十分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文物,普遍发现了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等堆积物,厚度从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从完整谷粒外形看,属于栽培的籼稻稻谷,距今约6700——6900年,比号称世界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塔克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数百年。这些遗物分布在400平方米的范围内,说明这时有丰富的粮食储存物。

材料二:在半坡遗址中也发现有谷物的皮壳,是比较耐旱的粟的皮壳。关于粟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起源与埃及或印度。但许多学者认为后两种说法缺乏考古证据。墨西哥和欧洲虽有粟的发现,但年代均较中国晚。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2. (2) 会引发原始居民生活发生哪些变化?
11至13世纪,印度洋己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一位诗人描述泉州港贸易的诗曰:“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这表明宋朝(    )
A . 农业生产进步 B . 政府收入增加 C . 海外贸易发达 D . 手工业的兴盛
按时间顺序,下列原始人类排列正确的是(  )

①山顶洞人 

②半坡原始居民 

③河姆渡原始居民   

④炎黄时代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①④ C . ①④②③ D . ①③②④
“传说中,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这段材料中的“他”是(    )

A . 炎帝 B . C . 黄帝 D .
以下关于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半坡遗址在黄河流域,河姆渡遗址在长江流域 B . 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 C . 半坡人种植水稻,河姆渡种植粟 D .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都普遍使用新石器
下面是小明整理的唐朝灭亡后的历史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①五代十国中的“十国”都是南方政权    ②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

③《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是南唐时候的情景    ④政权更迭与分立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清朝前期,人数众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    )
A . 苏商和粤商 B . 晋商和徽商 C . 鲁商和晋商 D . 晋商和浙商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首先采取这些措施的是(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夏朝 D . 周朝
明朝修建长城的原因是(   )

A . 防御匈奴 B . 防御蒙古骑兵 C . 旅游观光 D . 保卫都城北京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   )
A . 水稻、向日葵 B . 玉米、甘薯   C . 马铃薯、粟 D . 花生、水稻
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 . 重农抑商 B . 盐铁官营 C . 闭关锁国 D . 对外贸易
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在科学的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 . 社会安定 B . 经济发展 C . 民族融合 D . 刻苦钻研,注重实践
近年来,元旦、除夕“敲钟祈福”渐成我国人民辞旧迎新的一项文化活动,对这一文化特色形成起重要作用的人文因素是(    )

A . 儒家文化 B . 佛教信仰 C . 基督教信仰 D . 道教文化
中国历史上一直把“秦皇”、“汉武”并称。两人在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都做出了许多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政治体制示意图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熄灭,然后统纪可一,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 (1) 材料一图示反映了秦始皇开创了一套怎样的政治体制?
  2. (2) 从材料二可看出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3. (3) 在经济方面,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巩固统治,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统一铸造什么钱?
  4. (4) 概括两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有哪些?
下列选项中,对应错误的是(    )
A . 北京人——最早使用火 B .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 C . 汉文帝、汉景帝——光武中兴 D .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