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你认为下列哪种制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
A . 禅让制的出现 B . 王位世袭制 C . 郡县制 D . 中央集权制
元朝时,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外国人迁入我国,与中国人通婚,形成新的民族是(  )

A . 羌族 B . 白族 C . 回族 D . 藏族
隋炀帝时兴修的隋朝大运河其中心是洛阳。
明清时,有人恭维皇帝“为世作则”,因古汉语中“则”与“贼”同音而遭斩;有人随便写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也被统治者认为是在讽刺朝廷而被杀。这反映了当时哪一历史现象(    )
A . 统治者重视科举制度 B . 士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C . 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D . 统治者设立廷杖制度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此时,力劝皇帝御驾亲征的人物(    )
A . 石敬瑭 B . 岳飞 C . 李纲 D . 寇准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古代各地联系不像现代这么方便,不同地方,文字差异很大……如果文字不统一,文化的联系就非常的不方便,下的圣旨到偏僻的地方也看不懂,所以统一文字便成了当务之急。……秦始皇颁布了“书同文”……

材料四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其中负责辅佐皇帝掌管行政的大臣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的历史意义。地方政府的郡守、县令(或县长)如何产生?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初“书同文”前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书同文”使用的文字。
  4. (4) 材料四反映了秦始皇采取的什么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一位史学家说,中国扩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张骞通西城 B . 玄奘西行 C . 鉴真东渡 D . 郑和下西洋
下列史实搭配正确的是(    )
A . 辽——元昊 B . 西夏——女真族 C . 北宋——赵匡胤 D . 金——耶律阿保机
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A . 北宋 B . 西夏 C . D .
浙江的河姆渡遗址和湖南的彭头山遗址,都出土了稻谷,由此可以论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元史·地理志》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元朝政府这样做的初衷是(    )
A . 便利赋税征收 B . 改善民族关系 C . 促进物资交流 D . 加强各地联系
农具的改进和发明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下图农具中,宋朝时发明的农具是(  )

A . B . C . D .
汉武帝时,许多富商唯利是图,操纵物价,造成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有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
A .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B . 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C . 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 D . 颁布推恩令,重视人才
请将相应内容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孔子—(    )A“兼爱”“非攻”
老子—(   )B“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庄子—(    )C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到互转化。
韩非—(    )D提出“仁”的学说。
墨子—(    )E“无为而治”
孙武—(    )F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工具的发明与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下列图片是汉代两项重要的发明。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一、图二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各有何作用?

  2. (2) 图一新型播种工具是何时发明的?

  3. (3) 图二中机械是谁发明的?它的利用比欧洲早多少年?

小明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桂陵之战、长平之战等战役的资料,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 . 商汤灭夏 B . 武王伐纣 C . 诸侯争霸 D . 战国七雄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建立(  )
A . 宰相制 B . 御史制 C . 刺史制 D . 廷尉制
中国的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可以作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重要标志”进行研究的是(   )

①北京人已学会用火       ②河姆渡原始聚落定居的干栏式建筑

③半坡人主要种植粟       ④河姆渡和半坡人饲养猪、狗等家畜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宋元时期,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其根本原因是(    )
A . 政权并立,民族交融 B . 统治者纵情享乐 C .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D . 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广泛流行
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这样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反映了哪一兴盛景象(    )

A . 文景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康乾盛世 D . 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