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中国历史》

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

的升降、甚至贵践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四: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统治集团为选拔人才,经过长期摸索,总结经验救训,最后确定下来的。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改编自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1)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选拔官吏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一朝代?
  2. (2)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科举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就当今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魏源在《圣武记》中写道:“是时,朝廷已平三藩,定陇蜀,收台湾,和鄂(俄)罗斯,天下无事。圣祖以噶尔丹势炽,既入犯,其志不在小,……六月集大臣于朝,下诏亲征”。这里的“圣祖”是(    )

A . 汉武帝 B . 孝文帝 C . 元世祖 D . 康熙帝
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详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

A . 《尚书》 B . 《春秋》 C . 《史记》 D . 《道德经》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年。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被称作 。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下列哪项与这些成语无关系(  )

A . 武王伐纣 B . 长平之战 C . 吴越争霸 D . 桂陵之战
“胡人”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下图是唐代文物“胡人执犁俑”,某班同学为该文物写了解说词,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曲辕犁是唐朝北方农民对犁耕农具作出改进而形成

②曲辕犁当时已经传播到边疆少说民族地区

③该文物可以侧面反映唐朝民族交融的情况

④该文物是艺术作品,不能作为研究唐朝经济与文化情况的史料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①④
我国某一原始人类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历史推论:这群远古人类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  )

“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和谐”内容。
    统治的和谐: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什么?
  2. (2) 人与自然的和谐:战国时期秦国修筑的重大水利工程是什么?修建者是谁?这一工程起到了哪些作用?
  3. (3) 步骤二: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音符。
    请写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发生的战役三例。
  4. (4) 根据这段历史的学习,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更加和谐?
西周的统治阶级不包括(   )

A . 天子 B . 卿大夫 C . 诸侯 D . 平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
  3. (3) 根据材料,概括迁都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镖局是中国古代专门为人保护财物或人身安全的机构,下图所示“晋商镖局”最早出现在(    )

A . 秦汉时期 B . 三国时期 C . 明清时期 D . 隋唐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二  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将相或乘牛车。

——班固《汉书》

材料三

图片_x0020_100008

  1. (1) 材料一中的“天府”是指哪一区域?材料一反映的状况与哪一工程修建有关?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初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状况,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3. (3) 材料三为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人口迁徙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
A . 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 . 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C .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 南方相对安定
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岳飞抗金”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 中华文明的起 B .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D .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如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图片_x0020_7281820

材料二  据记栽,当时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外交关系,首都侨居有大量外国客商、往来使节、僧侣、学者、留学生等,最多达万人以上。仅日本的遣唐使就达十多批。

材料三  “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静解禅缘。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

请回答:

  1. (1) 写出材料一图中地点A的名称。
  2. (2) 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 (4) 材料三和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完成了哪部著作?
14.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 . 奖励耕战 B . 土地私有 C . 建立县制 D . 奖励军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李白《古风》

材料二:

材料三:秦朝疆域图

  1. (1) 材料一中李白这首《古风》诗中的“秦王”是谁?该诗歌主要赞颂了他哪方面的功绩?
  2. (2) 材料二反映了秦朝采取的哪项措施?当时秦朝在经济上还采取了什么类似的措施?
  3. (3) 根据上图写出秦朝的疆域范围。
  4. (4) 综合上述问题和所学知识,请你谈一谈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他的书法影响深远图中作品的书法字体是(  )

A . 篆书 B . 隶书 C . 楷书 D . 行书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合称汉朝。东汉的都城是(    )
A . 长安 B . 北京 C . 咸阳 D . 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