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变过程。推动上述演进过程的主要因素是(   ) 
A . 种植技术的提高 B . 生产工具的改进 C . 人工取火的发明 D . 建筑技术的进步
写出相应创作人物或者作品:《史记》;王羲之《

下列选项中不是明末农民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
A .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 B .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C . 政府不断加派赋税,农民又遭天灾 D . 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我国古代文化专制制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到明清时代达到顶峰。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与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相适应的是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而与秦汉时期君主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相适应的则是大一统的学术格局。

──《学习历史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以经学文艺为内容,以八股为形式的科场文章,自是束缚人们思想和才华的陈词老调……清朝通过实行科举考试……但这样考取的文士进入官僚的行列,政治日趋腐败,也是必然的。

──《中国通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请列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中的一位思想家及其观点。材料一中“大一统的学术格局”在秦、汉时期的思想领域是如何体现的?

  2. (2) 材料二中的“科举考试”沿用了哪个朝代的内容和形式?据材料二回答,这样的“科举考试”带来了怎样的弊端?

  3. (3) 除以上材料涉及的文化专制措施外,清朝还采取过什么类似的措施?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文物是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下列文物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是(    )
A . B . C . D .
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曾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在位48年,居然有20年不上朝理政的皇帝是(   )
A . 明武宗 B . 明熹宗 C . 明神宗 D . 明崇祯帝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措施中其共同点是(     )

A . 抗击突厥 B . 提升有军功的士兵地位 C . 创自荐为官的制度 D . 重用人才
史料一般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三大类,它是我们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的依据。下列史料所属的类别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 司母戊鼎和都江堰是实物史料 B . 《史记》和《西游记》电视剧本是文献史料 C . 张学良的回忆录音是口述史料 D . 《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是文献史料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其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政权是(   )

①西夏    ②元    ③明    ④清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尺带珠丹,“汉藏和同为一家”。反映的是哪个少数民族与唐朝的友好相处(  )

A . 吐蕃 B . 回纥 C . 彝族 D . 白族
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
A . 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 B . 改穿汉服 C . 统一度量衡 D . 统一货币
由于参加科举考试需要巨大的投入,一些家族常常聚资支持子弟读书,以求光宗耀祖。到明朝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逐渐占有优势。造成这种南北不平衡的原因是(  )

A . 朝廷有意打压北方读书人 B . 北方人重视务农,对科举考试热情不高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南方人更聪明,更容易考中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包括(   )

①采用汉姓  ②穿汉服  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④同汉人通婚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团是在(   )
A . 1206年 B . 1271年 C . 1279年 D . 1276年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下列反映了商朝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的是(   )
A . 四羊方尊 B . 五铢钱 C . 纸本地图 D . 云冈石窟
唐朝阎立本的《职贡图》描绘的是外国使节和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进贡的生动情景,该作品表现了(   )

A . 唐朝国际地位最高 B . 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C . 外交活跃民族交融 D .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有教无类”思想的是(  )

A . 提出“仁”的学说 B . 提出实行德政 C .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D . 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某学者综合考虑各因素绘制成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    )

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

①出现盛世    对外开放    使用火药

②国家统一    商业繁荣    科技领先

③政权并立    贸易发达    发明司南

④强化皇权    闭关锁国    科技落后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④
汉武帝时期,中央设立的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地主及其弟子的官吏是(  )
A . 御史大夫 B . 刺史 C . 太尉 D . 司隶校尉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研究文明史,要注意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仍然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日本10年,极受尊敬和爱戴。

——整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历史将记住这个日子……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摘自当年明月《明朝的那些事》

材料三  “这三种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海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地发现了”

——英国17世纪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著《新工具》

材料四 

统计时间

人均耕地面积

粮食亩产量

战国晚期

4.23亩

216斤

西汉末

3.76亩

264斤

唐初

3.76亩

334斤

宋初

3.75亩

309斤

明中叶

3.28亩

454斤

清中叶

1.71亩

460斤

表一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明朝鼎盛时期

清朝康熙时期

清朝乾隆时期

约1亿多

约1.5亿

约3亿

表二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变化表

——整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五  在15世纪,全球科技、军事及经济大权仍掌握在……华夏文明的手中,从15世纪起,尤其是16、17世纪,则是欧洲向上述霸主挑战的世纪。在文明的竞争中……开始向东方文明,主要是华夏文明的推进。

——石元蒙《中西文明的最初碰撞》

材料六  (乾隆帝致英王乔治三世“敕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粤海关志》卷二十三

  1. (1) 材料一中的“他”是指谁?“他”在日本为什么极受尊敬和爱戴?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最伟大的远航征程”是指哪一事件?为什么“远方而来的客人”会受到热烈的欢迎?
  3. (3) 材料三“这三种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其中直接推动人类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发明是?
  4. (4) 根据材料四表二,明清时期粮食亩产量与前朝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指出图一、表一和表二之间的因果关系。
  5. (5) 根据材料五,“尤其是16、17世纪(约为明后期清前期),则是欧洲向上述霸主挑战的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欧洲“挑战”(侵略)华夏文明的历史事件。
  6. (6) 根据材料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对外来文明的态度到明清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针对不同文明的交流,你有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