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下图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主人公(   )

A . 黄帝 B . C . D .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话中的“人”特指(   )

A . 房玄龄 B . 杜如晦 C . 魏征 D . 姚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步辇图》

图片_x0020_100003

材料二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  洁白的哈达、温驯的藏羚羊、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我们美丽而圣洁的西藏。虽然当前“藏独”分子猖獗,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 (1) 《步辇图》反映的是唐朝与哪一个少数民族的交往?请列举出一个唐朝与该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
  2. (2) 请说出辽、西夏、金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3. (3) 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始于哪一朝代?
  4. (4) 通过上述史实,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秦朝疆域辽阔,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汉、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两个朝代。下列画像的执政思想属于帝王本人提出来的是(  )

A . 以法治国  秦始皇   B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C . 独尊儒术汉武帝       D . 兼爱非攻武则天
宋代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鼎盛时期。正如明代文学家宋濂所说:“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宋代(    )
A . 重文轻武 B . 统一货币 C . 开设武举 D . 统一文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1. (1) 隋朝下令开凿大运河的皇帝是?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有何地位?
  2. (2) 隋朝大运河以①为中心,北达② ,南至③
  3. (3) 这条大运河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步骤一:了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1)举例说明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和战各举一例)
(2)北魏时哪一历史事件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列举唐太宗时期为汉藏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两位人物。
(4)北宋与哪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和之事?北宋与一少数民族签订什么和约?此后很长时间保持和平局面。
步骤二:感悟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5)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由史及今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

约公元前年,商部落首领,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了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建立朝。

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人类通过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统一全国后,决定从“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称皇帝。嬴政时,“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任何人对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皇帝称号确定以后,嬴政自称“始皇帝”,规定自己死后传位给子孙,“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材料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15日)

材料四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是秦始皇首先创立的什么制度?有何特点?

  2. (2) 材料二出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什么文件?从此英国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4. (4)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类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某班同学们围绕“中国古代对外关系”这一主题,收集整理相关素材,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解决。

①万众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凯歌》

②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当地归我……

——《台湾通史》

图一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图二 广州十三行

  1. (1) 任务一【识读地图——比较历史事件】
    下图中A、B两条路线分别反映唐朝对外交往的哪两件事?并归纳这两个事件的共同影响。
  2. (2) 任务二【思维导图——分析历史原因】
    根据上面的图示,任选两个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 (3) 活动三 【材料解读——弘扬民族精神】
    上面两段材料分别出自哪两位民族英雄?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4. (4) 活动四 【图片对比——探寻历史现象】
    从图一到图二,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怎样的发展趋势?这种变化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

  1.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秦王扫六合”完成于哪一年,都城在哪里。

  2. (2) 据材料二分析,“秦王扫六合”后,为加强统治,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3. (3) 针对材料三反映的现象,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来解决?这是根据谁的建议?

“王与马,共天下”是对哪一历史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
A . 三国 B . 西晋 C . 东晋 D . 东汉
战国时期的韩、赵、魏是从哪一个诸侯国中分裂出来的(    )
A . 齐国 B . 楚国 C . 秦国 D . 晋国
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表明运河开通的直接作用是(    )
A . 加重人民负担 B .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 . 加速了两岸城市的发展 D . 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中央行政机构是(    )
A . 三司 B . 行中书省 C . 中书省 D . 宣政院
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下列与这种现象无关的是(    )

A .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B .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 C . “苏湖熟,天下足。”(宋代谚语) D .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请依据下列人物名称写出他们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
秦始皇——     汉武帝—— 

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演变的思维导图,请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 B . ③①② C . ③②① D . ②①③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中有很多文字(如图)与当时的房屋形象类似。据此可知(   )

A . 建筑记载也是甲骨文的起源 B . 甲骨文都是一种象形的文字 C . 商朝时期人们开始定居生活 D . 甲骨文的书写方式较为成熟
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  )

A . 分封制 B . 禅让制 C . 郡县制 D . 郡国并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