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在郡县制下,县是郡的下级,重大事务需要向郡里汇报,接受郡的管辖;而郡又向中央汇报,接受中央的管理。中央通过对郡县官员的考核来掌握他们的政绩,决定他们的升降任免。这些措施旨在(   )
A .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 . 维护中央集权 C . 完善中央行政体制 D . 消除地方割据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将全国分为36郡……在郡下设县。

材料二: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材料三: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巩国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拖,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材料四:清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捕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

  1. (1) 材料一中,为“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基础的重要变法是什么?秦朝建立后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
  2. (2) 材料二中,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这建议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在中央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哪种制度和哪一机构?
  4. (4) 材料四中,清朝统治者禁锢人们思想的这种做法,被人们称为什么?
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   )
A . 晁错 B . 玄奘 C . 鉴真 D . 僧一行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作出了不少的创造发明,其中唐朝时期创新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 . 耧车 B . 翻车 C . 水排 D . 曲轅犁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相互攻伐兼并和残害生命的是(   )
A . 荀子 B . 墨子 C . 庄子 D . 孙武
七年级开学后不久,某班转进一位新同学.在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时,他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他姓(   )

A . B . C . D .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秦统一以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在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体现。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使之成为汉朝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也从此成为中国历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的贡献。

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正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说到唐朝外交,我们不自觉地就会跳出一个词:开放。对于开放,人们的印象往往是文化的输人,可是对唐代而言却是凭着开放,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唐文化圈。下列与唐文化圈形成无关的是(    )
A .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B . 玄奘西行 C . 遣唐使、鉴真东渡 D . 新罗留学生来到长安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下列措施中对战斗力提升帮助最大的是(    )
A .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 .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 . 鼓励耕织 D . 奖励军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宋元时期开始用火药制造武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 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1. (1) 材料一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谁制造的什么事件?“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又是什么历史现象?
  2. (2) 材料二中的“孔子之术”指的是那一学派?它的创始人是谁?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3. (3) 上述材料反映了秦汉时期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其目的一致吗?为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成语故事,其中包括(  )

①纸上谈兵    ②破釜沉舟       ③一鸣惊人     ④围魏救赵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下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    )

A . 世卿世禄制 B . 察举制 C . 科举制 D . 九品中正制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证据,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   )
A . 会制作石器 B . 能直立行走 C . 过群居生活 D . 会使用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摘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1) 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2. (2) 根据材料二,中国沿“丝绸之路”输出和输入的物品分别有哪些(各举一例)?根据材料,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3. (3) 如果要颁发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奖,你认为谁最有资格获奖?请你为他撰写颁奖词。
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被称为“唐人街”。海外华人自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A . 喜欢唐朝的服装 B . 唐朝在世界历史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 . 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 . 唐朝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下列各项制度中,为隋朝创立的有(   )

①郡县制              ②均田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科举制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看下图回答问题:

(1)该人物是谁? 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他的言行记录在哪一本书?
(2)他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3)战国时期儒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他的思想与图中人物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不断创新和交流中,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晨。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渍和颜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选自初中历史网

材料二: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赠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和《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材料三:(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中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国)湖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制度?谈谈它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数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并列举出一个唐朝对外交往的事件。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商业和城市发晨两方面举例说明宋朝“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
通过查阅《史记》,不可能了解到的历史人物是(   )

A . 周武王 B . 秦始皇 C . 汉武帝 D . 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