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一万年农业,五千年文明,两千年大一统”指的是(    )

A . 中华文明 B . 埃及文明 C . 印度文明 D . 希腊文明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对造纸术的改进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
A . 钟繇 B . 胡昭 C . 蔡伦 D . 贾思勰
2018年春晚戏曲节目中有一段唱词:“倭寇贪婪人沦丧…救民水火敢担当,不求拜相与封候,只为定国和安邦。”该唱词称赞的民族英雄为(    )
A . 岳飞 B . 郑成功 C . 戚继光 D . 文天祥
下列史实反映了唐朝开放与交流的是(   )
①鉴真东渡 ②玄奘西行 ③国际性大都会 ④遣唐使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如表为《秦简•法律答问》案例选。它反映了秦律(    )

案例一

甲教唆乙盗窃杀人,甲得到赃款十钱,乙身高不到六尺(未成年),甲被判处磔刑(车裂)。

案例二

甲因偷牛犯罪,他偷牛时身高六尺,在被关押一年后再量甲的身高,甲长到了六尺七寸,对甲应判处完城旦(筑城劳役)。

A . 维护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B . 规定的刑罚极为残酷 C . 以肉刑和经济惩罚为主 D . 规定了定罪量刑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资治通鉴》

材料二  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

请回答:

  1. (1) 说出材料一所反映的改革与民族交融现象之间的关系并阐明理由。

  2. (2) 对孝文帝的评价,出现了以下两种观点:

    甲观点认为: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魏国家和鲜卑民族的衰亡,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乙观点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积极作用远大于消极作用。

    结合材料二分析,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明朝时期,收集了1892种药物,11096则药方的“医学巨典”是(   )​

A . 《黄帝内经》 B . 《伤寒杂病论》 C . 《千金方》 D . 《本草纲目》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是隋朝的创立者(    )

A . 杨广 B . 杨坚 C . 李渊 D . 李世民
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作用,它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慕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
A . 体养生息的政策 B . 分封制度的推行 C . 法律制度的严酷 D . 基层管理的状况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 . 各国纷纷变法 B . 诸侯争霸 C . 百家争鸣 D . 商业繁荣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16年第1版)中写到:“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材料说明北京人(    )
A . 会制造石器 B . 会种植粟  C . 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D .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下图为清代潍坊籍收藏大师陈介祺收藏过的毛公鼎。某中学“走近历史”社团通过研究它的相关资料,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B . 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物 C . 内壁铸刻的文字为甲骨文 D . 大量应用于百姓日常生活
如图是鼠字的四种体例,其中在形体上它破坏了汉字原先的结构,去除了原先的象形性,把象形文字变为“不象形的象形文字。”笔画由圆转线条变为平直笔画,表现出彻底的符号化;结构上形体分化、合并、简省、突变,是汉字在形体方面的一个巨大进步。因此它成为古今汉字的一个分水岭。它是(    )
A . 甲骨文 B . 小篆 C . 隶书 D . 草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

材料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请回答:

  1. (1) 以上语录出自谁的观点?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 (2) 他的教育思想和成就有哪些?
  3. (3) 他的学说和思想后来被哪位帝王立为正统思想而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编排有关成吉思汗的课本剧,设置了以下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桌案上摆着《史记》 B . 行军时使用指南针 C . 登长城察看军情 D . 营帐内挂着元代疆域图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 (1) 写出促进秦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大改革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完成的时间。
  2. (2) 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怎样的统治措施?这套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 (3) 在文化、交通方面,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值得称道的统治措施?
  4. (4) 为了巩固北部边疆地区,秦始皇又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一带一路”的提出,不单是国家层面的审慎思考和战略选择,还是我们民族复兴、和平崛起的主动作为,更是这一条辉煌大路的再生之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一场以“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连接欧洲和中国产业的绿色通道”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于l7日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诺欧商务孔子学院院长张海晏致辞时表示,中国实行“一带一路”政策以来,亚欧大陆在经济与产业发展方面的潜力不断显现。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合作,实现绿色发展。

——摘自2016年3月19日国际在线消息

  1. (1) 开辟丝绸之路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当时在位的汉朝皇帝是谁?
  2. (2) 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佛教在何时传入我国?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传播的关键人物是谁?
  3. (3)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实行“一带一路”政策有什么现实价值?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图1 (汉)坐而论道                    图2 (宋)站议时政                    图3 (清)跪受笔录

A . 封建制度的完善 B . 生活习惯的变化 C . 社会文明的进步 D . 君主权力的强化

中国的汉字构型独特,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书法艺术创造了条件。根据下面图片提示的相关信息,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的原因有(  )

①汉字的演变与成熟 ②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③造纸术的发明 ④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