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一编中写道:“……1929年发现生存在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等化石。……他们已经知道选取砾石或石英,打击成为有棱角的石片。”材料描述的远古人类是(    )
A . 元谋人 B . 半坡人 C . 北京人 D . 河姆渡人
国庆期间某班历史学习小组要参观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生活的遗址,他们应该去(  )

A . 北京周口店 B . 陕西西安 C . 浙江余姚 D . 云南元谋
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 . 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 . 家族族谱的记载 C . 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 . 安阳的悠久历史
“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周口店龙骨山里,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    )
A . 古猿 B . 元谋人 C . 北京人 D . 山顶洞人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令二人选择和向往宋朝的原因主要包括(    )

①丰富的物质生活    ②强大的军事力量

③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④成就斐然的科技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回答下面问题

  1. (1) 列举出唐代东渡日本和西游天竺的两位使者。

  2. (2) 列举宋代领先世界的两项科技成就。

  3. (3) 宋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取得重大发展,宋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什么启迪?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
  2. (2) 图一和图二两种房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简单分析一下产生差异的原因。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有关秦朝的事件主要是(    )
A . 统一山东 B .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 . 焚书坑儒 D . 刘项文盲

观察下图,

 

  1. (1) 请将下列河流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隋朝运河图

    A.浙江                B.淮水

  2. (2) 据图分析隋朝大运河的作用

我们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包括节日的一些习俗,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这些节日和习俗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始于我国的(    )
A . 唐朝时期 B . 宋朝时期 C . 汉朝时期 D . 元朝时期
玄奘西游时唐朝在位的皇帝是(   )

A . 唐高祖 B . 唐太宗 C . 唐高宗 D . 唐玄宗
战国时期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社会改革是(    )

A . 商鞅变法 B . 孝文帝改革 C . 大化改新 D . 戊戌变法
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政府中分管监察的机构是(   )

A . 丞相  B . 太尉 C . 御史大夫 D . 中书省
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
A . 苏商和晋商 B . 浙商和晋商 C . 徽商和晋商 D . 晋商和徽商
阅读材料,辨析作答。

材料:贞观初年(627年),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他遍访天竺名寺,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

  1. (1) 通过材料,指出在此期间唐朝皇帝的名称。
  2. (2) 小历认为,唐朝对外交流是单向的,仅派遣高僧外出求取佛经。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微之际。”“进士科”的作用是(    )
A . 巩固了西周统治 B . 改善了选官制度 C . 加强了经济交流 D . 妨碍了中外往来
有位收藏家最近从古董市场上购得一座彩陶马,上面有多种颜色,主要有黄、绿、青三色,经专家鉴定是真品,你知道它可能最早出现于哪一朝代(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隋朝 D . 唐朝
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是(  )
A . 语言产生 B . 群居生活 C . 使用工具 D . 制造工具
12世纪强大起来的金政权先后灭掉的两个政权是(   )

A . 北魏、西夏 B . 辽、北宋 C . 辽、西夏 D . 西夏、北宋
唐朝时享誉中外且以黄、绿、白三色为主的著名瓷器是(    )
A . 青瓷 B . 白瓷 C . 秘色瓷 D . 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