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这里的房子都没有窗户,由于时间久远,房屋都看不见了,但他们建造房屋时留的柱洞、灶洞、门槛,以及半地穴式的结构都还清晰可见。”材料中的“这里”是(  )
A . 北京周口店遗址 B . 元谋人遗址 C . 半坡遗址 D . 河姆渡遗址
在下列我国古人类遗址中,出现贫富分化的是(   )

A . 北京人遗址 B . 大汶口遗址 C . 半坡遗址 D . 河姆渡遗址
英语单调“china”原意就是瓷器的意思。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当时被奉为“瓷都”美誉的是(    )
A . 邢州 B . 定州 C . 越州 D . 景德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泱泱中华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面对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

  1. (1)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其思想核心是什么?孔子又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上的贡献有哪些?
  2. (2)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是什么?它在创作体例上有什么贡献?
  3. (3) 历史名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识别下列人物,在下表空白处填写相关内容

    姓名

    成就或著作

    改进造纸术

    贾思勰

    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

    张衡

如图是中国故宫养心殿悬挂的一块牌匾,其中“仁”的思想来源于(    )

A . 道家 B . 法家 C . 儒家 D . 墨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
A . 兰亭书法 B . 顾恺之画作 C . 龙门石窟 D . 司母戊鼎
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政治体制,对此后近两千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朝中央政府分管监察的是(    )
A . 丞相 B . 御史大夫 C . 中尉 D . 太尉
识图回答问题:(6分)

(1)图中人物是谁?
(2)他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弟子整理什么一书,记载他的言论?
(3)他的主要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4)他在我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在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谁?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

在元军向南推进的过程中,遭到了以谁为代表的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      )

A . 岳飞 B . 文天祥 C . 戚继光 D . 郑成功
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在战国是就提出了:“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环境保护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荀子 D . 墨子
下列有关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武将能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 B . 扩大科举考试的名额 C . 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 D .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明初国力强盛 B . 海上交通发达   C . 指南针的应用 D . 造船技术高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重要社会条件。……牛顿是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他总结和发展了开普勒的天体力学和伽利略的地上力学成就,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一套基本概念,发现了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摘编自肖耀根《世界近代科学革命事件及其意义》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外国学者是如何评价这一著作的?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牛顿能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4. (4) 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述三则材料的认识有何共同之处?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安居乐业、辛勤劳动。随着社会的渐趋和平与经济的发展,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一些令人津津乐道的“盛世”。
(1)你认为盛世有哪些指标?
 ( 2 )从夏商到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是什么原因使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故都”指哪里?是今何处?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赋”说明了什么?
(4)今天,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采取了哪些重大战略或措施?

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    )

A . 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B . 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 C . 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D . 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享有特权)……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1. (1) 材料一中管仲“相桓公”结果是什么?桓公达此结果的标志是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这次变法对该诸侯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材料三主要反映了商鞅变法哪些方面的措施?

  4. (4) 根据“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评价变法存在什么不足?

  5. (5) 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从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下图是唐朝时期使用的农具——筒车,它的功能是(    )

A . 纺织 B . 鼓风 C . 灌溉 D . 垦荒
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漕运的主要物资是粮食,全国半数以上的漕粮通过运河集中在洛阳。1969年考古学家在洛阳发现的隋朝含嘉仓遗址,是隋朝最大的国家粮库。这一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了(    )
A . 大运河加强南北文化交流 B . 隋朝是统治短暂的朝代 C . 洛阳是隋朝大运河的中心 D . 大运河加速了隋朝灭亡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材料三:“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1. (1) 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哪四等?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内容,诸侯对周天子应尽什么义务?
  3. (3) 材料三中,“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我国进入什么时期?材料中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