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我市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讲授“我们的远古祖先”这一课时,出示了一幅图片(见下图)并介绍说:“能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学会使用火。”请你判断此原始人类应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山顶洞人 D . 半坡人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对古代哪一水利工程历史作用的评价(    )
A . 都江堰 B . 赵州桥 C . 大运河 D . 灵渠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粤海关志》

材料二:“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

材料三:“此辈(注:指华侨和商人)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嗣后应必定限期,若逾期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如此则贸易欲归主人,不敢稽迟在外矣。”                        

——《清文献通考》

请回答:

  1. (1) 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结合材料和书本内容,谈谈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2. (2) 材料三中,如此限制沿海人民出海贸易,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3. (3) 清朝实行这种政策根本的目的是什么?
  4. (4) 联系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你认为这段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一曲明快的《中国话》,表达出人们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材料二: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 (1) 歌词中提到的“孔夫子”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

  2. (2) 材料二出自孔子的言论,请问他的这些言论被他的弟子收集在哪部书里。

  3. (3) 依据材料二,概括出他的教育思想。

  4. (4) 结合相关材料如何评价此人?

与雕版印刷术相比,活字印刷术的最大优势是节省了造字材料和时间。

“粽子看,看厨房,艾叶看,香满堂。”这句民谣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传统节日(    )

A . 端午节 B . 中秋节 C . 重阳节 D . 春节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最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 .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英国史学家赫·乔·韦尔斯说:“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播,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得那样鲜明。”以下局面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

①“开皇之治”    ②“贞观之治”    ③“贞观遗风”    ④“开元盛世”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错误的叙述是(   )
A . 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 B . 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 . 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D . 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下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的是(   )
A . 新罗 B . 日本 C . 印度 D . 大食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设三省六部制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传说中的尧、舜、禹受到百姓爱戴的原因是(  )

①生活俭朴,克己爱民 ②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③事业为主,与民共甘苦 ④实行民主 ⑤建立王朝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③④⑤ D . ①②③⑤
识图填图题。

运河两端:A.(地名)B.(地名)

运河四段:C.    D.

          E.    F.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

南宋与金签订和

A . 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 .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C . 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D . 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大帝国指的是(  )

A . 夏朝 B . 秦国 C . 秦朝 D . 西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一次,他见到新科进士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得意的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1. (1) 你知道材料一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句话的意思吗?
  2. (2) 材料二中的“长策”指什么?
  3. (3) 你能说一说材料二中的“长策”是怎样完善吗?
  4. (4) 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受益最大的是谁?
《史记·五帝本纪》:……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此处“少典之子”的功绩是(    )
A . 教民农耕,种植五谷 B .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C . 教人们交换物品 D . 制作乐器琴瑟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渔阳顰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 . 黄巾起义 B . 安史之乱 C . 陈桥兵变 D . 玄武门之变
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光武中兴”。他是(    )

A . 嬴政 B . 刘邦 C . 刘秀 D . 司马睿
曾有人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最能说明秦朝时期(   )
A . 社会治安比较混乱 B . 国民素质不高 C . 人民法制观念淡薄 D . 刑法极为严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