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最早派郑和出使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

A . 明太祖 B . 明成祖 C . 明英宗 D . 明仁宗
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半坡原始居民  ④河姆渡原始居民  ⑤大汶口原始居民

A . ①②③ B . ③④ C . ③④⑤ D . ②③④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今河南开封)。”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是(   )
A . 南北朝 B . 唐朝 C . 五代十国 D . 南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唐朝和北宋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材料二 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1. (1) 材料一、二反映了南方经济有了哪些发展?

  2. (2) 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3. (3)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使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佳话反映的是: (     )

A . 唐与南诏的关系 B . 唐与吐蕃的关系 C . 唐与突厥的关系 D . 唐与回纥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和完成分别是在(  )

A . 秦汉时期、北宋 B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宋 C . 秦汉时期、南宋 D .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宋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被唐太宗誉为“镜子”的人是(    )
A . 魏征 B . 房玄龄 C . 杜如晦 D . 姚崇
“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④重视“以德化民”

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⑤ C . ①②④⑤ D . ②③④⑤
秦代以来,政府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边疆设立了一系列机构。如图中字母所示辖区与清朝所设机构对应正确的是(    )

A . 安西都护府 B . 乌里雅苏台将军 C . 伊犁将军 D . 澎湖巡检司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    )

A . 明太祖 B . 明成祖 C . 雍正帝 D . 乾隆帝
我国古代,在建筑物上使用瓦开始于(    )

A . 黄帝时期 B . 夏朝 C . 商朝 D . 西周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探索任务:
步骤一 走近历史,欣赏“和谐”篇章

思想言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兼爱”“非攻”“仁政”“民贵君轻”
思想家


步骤二 体验历史,认识不“和谐”音符

步骤三 感悟历史,描绘“和谐”人生

  1. (1) 列举古代中国出现的“治世”和“盛世”。

  2. (2) “人和自然”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核心基础。诗句“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中的“李太守”是指            , 他修建的          是“人与自然”结合最好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3. (3) 人本思想是构建和谐世界的精髓。写出下表中体现这一思想的著名思想家。

  4. (4) 结合上面三幅图片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当今世界存在哪些不和谐的问题?

  5. (5) “战争”是影响世界和谐发展的最大障碍。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空前浩劫,请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战后各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6. (6) 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但人类仍面临着许多不和谐问题。对此应该如何做才能使世界变得更和谐,谈谈你的设想。

“大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纹饰华丽……(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这段材料是对下列哪一青铜器的描述(    )
A . 利簋 B . 毛公鼎 C . 司母戊鼎 D . 四羊方尊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成就的搭配,正确的是(    ) 
A . 贾思勰——《齐民要术》 B . 顾恺之——《伤寒杂病论》 C . 祖冲之——《兰亭集序》 D . 王羲之——《洛神赋图》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 . 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 . 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C . 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 . 清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乾隆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从这一时代起,孔子便从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来…而儒家哲学也就变成永恒不变的真理,谁要批判儒家哲学,谁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文中的“这一时代”开始于(    )
A . 秦始皇 B . 汉高祖 C . 汉武帝 D . 唐太宗
隋朝末年,涿郡的货物经水路运输到长安,须经路线是(    )

 

A . 永济渠——黄河——广通渠 B . 通济渠——黄河——永济渠 C . 永济渠——通济渠——洛水 D . 通济渠——广通渠——黄河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请回答:

  1. (1) 上述句子与古代的什么制度有关?这种制度正式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 (2) 这种制度选拔人才看重什么?前朝的选官制度看重什么?
  3. (3) 武则天对这种制度有何发展完善?
  4. (4) 科举制有什么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胡玫执导的电影《孔子》已经结束了拍摄,将于 2010 年 1 月 22 日上映。激发了人们对 2000 多年前这位伟人的热议。右图是 2006 年孔子诞辰 2557 年前夕,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向全球正式发布的孔子标准像定稿。

——新浪网 2009 年 12 月 30 日

材料二

春秋时期,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智力、性格等去教导他们。仲由问他听到正确意

见是否立即照做,孔子让他先请示一下父兄,而对冉求说可以立即照做。学生公西华不解,孔子解释说冉求为人谦让应鼓励,仲由轻率刚猛要慎重行事。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1. (1) 材料一中的孔子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被称为“圣人”。他的思想主要有哪两部分?他是哪一学派创始人?
  2. (2) 材料二体现了孔子教育的哪一思想?
  3. (3) 和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道家创始人是谁?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4. (4) 材料三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针对此句,请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
元谋人距今约(    )
A . 150 万年 B . 160 万年 C . 170 万年 D . 180 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