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材料描述的战争是(    )
A . 城濮之战 B . 桂陵之战 C . 长平之战 D . 赤壁之战
南朝时,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北方人口南迁 B . 南方自然优越 C . 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D . 南方没有战乱
秦末农民起义出现多支起义军,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
A .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 . 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C . 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D . 张角领导的农民军
某同学总结出一个朝代的特点:犁耕技术走向成熟:中外交流频繁;民族关系和谐;社会风气开放。这描述的是(    )
A .   汉武盛世 B .  盛唐气象 C .  两宋辉煌 D .  魏晋风流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 .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 其执政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 . 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 . 重用有才能的人
如图是某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之后制作的读书摘要。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 . 中原人民与台湾的交往开始于元朝 B .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 . 中国的行省制度起源于近代的清朝 D . 清朝设立统一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
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盛世之治】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和同(为)一家】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开放交流】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1. (1) 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思想?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试分析出现“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2) 吐蕃人是现在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材料体现了唐朝实行什么民族政策?
  3. (3) 试举两例唐朝时主动对外交往的事例。体现了唐朝实行什么对外政策?
  4. (4) 通过上述对唐朝历史的探究,谈谈和谐社会需要具备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圣旨从“颁布”到“奉行”需要哪些程序?

  2. (2) 材料一、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两种权威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

材料一:相传在他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材料二:他是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舜年老后因为有功而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1. (1) 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尧。
  2. (2) 材料一中的“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
  3. (3) 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炎帝。
  4. (4) 材料二中的他有功指的是治水有功。
  5. (5)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是禅让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赞扬文成公主的诗歌

材料二:他(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疆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下。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文成公主人吐蕃所起的重要作用。
  2. (2) 材料二中元朝管辖西藏的中央机构是什么?
  3. (3) 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清朝对西藏进行有效管辖。
  4. (4)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民族关系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
明太祖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

①实行削藩政策     ②设立锦衣卫    ③废丞相     ④设东厂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③
【统一·发展·开放】

材料一: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

——赵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谚语

材料三:

  1. (1) 依据材料一,说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演进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为了促进这一趋势的发展,对西藏所采取的管辖措施。
  2. (2) 材料二中谚语反映了经济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此现象中农业发展表现任一例。
  3. (3)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材料三与哪些事件有关?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推行新法”的代表人物是    (    )
A . 管仲 B . 商鞅 C . 秦始皇 D . 北魏孝文帝
下列有关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②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北京

③都是少数民族贵族人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④都进行了制度创新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④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马踏幽燕,定鼎京城,被称为“闯王”。下列有关李自成农民起义说法正确的是(   )
A . 李自成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B . 李自成在推翻明朝后建立了“大顺”政权 C . “均田免赋”使李自成的起义队伍发展迅速 D . 李自成为了推进全国统一,在明朝灭亡后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因繁荣而辉煌,因短暂而惋惜,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隋朝大运河的路线图

材料二:隋炀帝:“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傳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曰:“此其所以不能长世。”

——《资治通鉴》

材料三:据《隋书·阎毗传》载,隋炀帝“将兴辽东之役(攻打高丽),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

材料四: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1. (1) 请写出图中的三点地名:①;②;③。四段河名:A;B;C;D
  2. (2) 大运河的开通与隋朝哪位皇帝有关?结合所学和材料二,三,他开凿运河的目的有哪些?
  3. (3) 材料四的作者对大运河的开通持什么观点?请你以唯物史观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与北宋对峙的党项族政权是(    )
A . B . C . 西夏 D .
下列货币中汉武帝时期使用的货币是(    )
A . B . C . D .
“涿鹿茫茫百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丹霞遥映祠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诗句描写了远古时期的一次战争,其交战双方是(   )
A . 黄帝、蚩尤对炎帝 B . 黄帝、炎帝对蚩尤 C . 蚩尤、炎帝对黄帝 D . 黄帝、大禹对炎帝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下列对唐朝出现这种现象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国力强盛 B . 民族政策开明 C . 男女平等的理念 D . 对外交流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