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秦朝的暴政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大规模农民战争,葬送了秦王朝,从右图反映出秦朝哪一方面的暴政(    )

A . 滥用民力,徭役沉重 B . 兵役负担沉重 C . 赋税沉重 D . 刑罚严酷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技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②北宋时,毕昇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③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④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①②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这条道路上,源源不断的各种商品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流动着;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以如此细微的孔道沟通、交流、碰撞;各种音乐、绘画、雕塑、舞蹈艺术;各种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生活方式都在这里一一呈现;印度的佛陀、伊斯兰的真主、基督教的耶稣也从这里翩然走来……”

材料二:经过十六国南北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时他们已经完全融合在作为统一国家中主体部族的汉部族里了。这--趋势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以前更加兴盛起来。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 (1) 材料一中“印度的佛陀”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汉朝传到西域的物品或技术。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以及它的重要作用。
  3. (3) 材料二中“这一趋势”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 . 马陵之战 B . 黄巾起义 C . 安史之乱 D . 澶渊之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正如文人学士诅咒皇帝“焚书”那样,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诅咒皇帝。正是这种普遍的憎恶,加上秦王朝缺乏能干的继承人,成了民众奋起造反和秦始皇去世不久秦王朝很快覆灭的原因。不过,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什么?
  2. (2) 你同意作者“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唐朝丝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业工艺高超。其中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的是(    )
A . 丝绸 B . 缫丝 C . 蜀锦 D . 苏绣
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 . 元谋人遗址 B . 北京人遗址 C . 河姆渡遗址 D . 半坡遗址
有人曾经中肯地评价科举制:“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科举制从隋朝的诞生到唐朝的完善、清朝的废除,历时13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影响是(  )

①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④改善了用人制度,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下列关于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唐朝设立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B . 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军民各事务 C . 清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D . 清朝大活佛转世实行金瓶掣签制
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雨水充沛,气候湿润,虫兽较多,考古学者在此地发现了最具代表性的河姆渡遗址,该地居民的房屋样式应是(    )
A .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B . 干栏式建筑 C . 洞穴 D . 窑洞
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明确提出,我国应“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强国现已成为我国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初,由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明天是郑和下西洋610周年纪念日。南京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发源地、策划地和航海宝船的主要制造地,全程见证了610年前“海上丝绸之路”波澜壮阔、辉煌灿烂的历史。

材料三:“郑和”舰(见图)今年4月16日从大连起航执行“和谐使命﹣郑和舰环球行”任务,访问了越南、马来西亚、印度、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厄瓜多尔、法属波利尼西亚、汤加、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港口,并停靠吉布提、牙买加、澳大利亚3国港口,总航程达3万多海里。

──2012年9月11日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到那里(南洋).明朝后期,在南洋的华侨超过了10万人。他们大多来自我国东南沿海…….他们带去了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文化知识,在那里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华侨与当地人民一起辛勤劳动,为南洋的开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川教版《中国历史》七下

材料五:  4月12日,郑和舰首次访问太仓,受到太仓市人民和江苏海警的热烈欢迎。据了解,为纪念郑和,弘扬郑和精神,1987年,中国第一艘远洋航海训练舰被命名为“郑和舰”。“郑和舰”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舷号81.被誉为“中国军校第一舰”。

──2011年4月12日中国新闻网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是哪个皇帝重视海洋战略的结果。

  2.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则新闻发布在哪一年?当年郑和下西洋从哪里出发?

  3. (3) 当年郑和共到过多少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哪些地区?据材料三分析“郑和”舰的环球航行和当年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相同的历史意义?

  4. (4) 据材料四归纳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创举是如何促进南洋的开发的?

  5. (5) 我们纪念郑和,也是为了弘扬郑和精神。谈谈你对郑和精神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田继周《秦汉民族史》

材料二: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史载主要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本是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沿海扩散。“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他们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

——摘编自《闽西历史》(修订版)

材料三:民族间的融合与同化,是人类整体的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由此而言,孝文帝拓跋宏在1500多年前严厉推行的全盘汉化政策,正是一种顺应历史潮流与发展趋势的伟大改革。

——王国栋《中国民族》

  1. (1) 材料一中秦朝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一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汉朝时“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哪一商贸路线的开通有关?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举族南迁”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概括“八姓入闽”促进福建发展的因素。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哪一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他的改革对这一潮流或趋势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

A . 重视地方吏治 B . 戒奢从简 C . 重视人才 D . 虚心纳谏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写道:“按古时所谓爵者,皆与之以土地。如公侯伯子男以至附庸及孤、卿、大夫亦具有世食禄邑也……盖秦之法未尝以土地予人,不待李斯建议而始罢封建也。”“秦之法”指的是(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皇帝制
“秦始皇灭六国后,觉得到处都有驻兵镇压的必要,就要分天下为三十郡.”由此秦实行(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刺史制度 D . 行省制度
某校举办历史手抄报设计大赛,其中一小组成员搜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这些图片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发达的中外交通 B . 伟大的建筑工程 C . 先进的科技成就 D . 独特的制造技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位。” ──《史记》

(译文:尧明白儿子丹朱不够贤良没有能力德行接任天下,于是就把天下传给了舜。舜的儿子商均也不行,于是舜把王位传给了禹……禹就管理了天下)

材料二:  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商朝

东周

战国








材料三:周王(封者)授予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诸侯(受封者)缴纳贡税,服从调兵

材料四:  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1. (1) 材料一描述的原始部落联盟推举首领的办法被称为什么?上述材料说明舜、禹继位的条件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①②③④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

  3. (3) 材料三示意图反映的是西周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具有什么作用?

  4. (4) 材料四内容反映的是秦朝实行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陈胜诸侯同列,批评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掠夺百姓财富等许多过失。这反映(    )

A . 司马迁史学知识丰富 B . 《史记》的艺术性相当高 C . 《史记》的体裁多样 D . 司马迁史德高尚
与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不相符的是(    )
A .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B .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C . 对开发南洋作出了贡献 D . 促进了我国与亚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苟子儒效》中说:“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如果)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显赫)诸侯。”这段话描述的是(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世袭制 D . 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