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圣旨从“颁布”到“奉行”需要哪些程序? (2) 材料一、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 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两种权威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中书省草拟,上呈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 三省各自独立及互相制约,既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又便于皇帝控制,皇帝之下的民主制。 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了上风。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