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汉初,在沿袭秦朝的的同时,分封了一些 , 以拱卫中央,巩固政权。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

行不劳吉日出。”杜甫这首诗称颂的是(    )

A . 贞观之治 B . 开元盛世 C . 贞观遗风 D . 康乾盛世
歌曲《龙的传人》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汉族的前身是(    )
A . 戎族 B . 鲜卑族 C . 蚩尤部落 D . 华夏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底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如图,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

A . 东汉 B . 曹魏 C . 唐朝 D . 北宋
2005年5月5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的亲民党访问团将抵达西安。据报道,此次宋楚瑜一行将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   )

A . 大禹陵 B . 黃帝陵 C . 秦始皇陵 D . 中山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史探究。

……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一中的“轩辕”是传说中的哪个人物?请列举他的两项发明创造。

下列朝代疆域图按我国历史发展顺序排序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③①②④ D . ④③①②
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  )

A . 唐玄宗 B . 武则天 C . 唐太宗 D . 隋炀帝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现存商朝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是(    )
A . 青铜面具 B . 四羊方尊 C . 司母戊鼎 D . 青铜立人像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治世。这一治世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 . 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B . 文帝、景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C . 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D . 文帝、景帝重视“严刑峻法”,社会比较安定
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千秋功过由后人评说。她是杰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具有大多数男人都无法企及的政治才能,历史上称她统治时期为(    )

A . 开皇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贞观遗风 D . 开元盛世
  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下列史料与东汉无关的是(    ) 
A .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B . 卫青、霍去病率军北击匈奴 C . 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 D . 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武状元苏乞儿》电影曾风靡全国,最早设立武举的是(     )

A . 隋炀帝 B . 唐玄宗 C . 武则天 D . 唐太宗
清朝流行的歌谣:“苏杭丝、松江棉;景德瓷、扬州盐;武昌木材、成都茶。”反映了:(  )
A . 农业的发展 B . 商业的发展 C . 手工业的发展 D . 商业都市的发展
“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材料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局面(    )
A . 光武中兴 B .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 . 黄巾起义 D . 王莽改制
抗金英雄岳飞是(    )。
A . 北宋人 B . 南宋人 C . 辽人 D . 女真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商朝青铜器的冶炼和制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青铜文化。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代表了当时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成就。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商朝的青铜器成就反映了商朝雄厚的国力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1) 依据材料,指出代表商朝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成就是什么?
  2. (2)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曾命令清军两次围攻雅克萨,彻底击败沙俄侵略者的是(   )

A . 顺治帝 B . 康熙帝 C . 雍正帝 D . 乾隆帝
材料: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请回答:(1)材料中的“三种东西”分别是指什么?
(2)这“三种东西”再加上东汉发明的什么合称为四大发明?
(3)其中在航海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最早被利用是在什么时期?当时被制成的仪器叫做什么?如何评价它?
(4)四大发明由中国在向外传播过程中,谁的贡献最大?请你用一句话评价四大发明。

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江南地区开发 B . 北方战乱频繁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民族融合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