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历史: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七年级(初一)历史试题

《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尧之子丹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 . 世袭制 B . 禅让制 C . 郡县制 D . 分封制
下列图片是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图片体现的历史趋势是(    )

A .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 . 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 C . 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D . 民族的矛盾不断加强
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 统治者内部的腐朽和斗争 B . 阶级矛盾的尖锐 C . 民族矛盾的激化 D . 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早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表明都江堰(    )
A . 主要功能是防洪 B . 工程浩大,设计科学 C .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 . 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传说商代就用牛驾车,也有人根据甲骨文“犁”字初文的象形,认为商代已有牛耕,但论据不足。我国使用牛耕最早始于(   )
A . 春秋初年 B . 春秋后期 C . 战国初年 D . 战国末年
改革奏出了当代中国的时代最强音。改革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尽力)本业(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为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曾说:“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是以国治而兵强,地广而主尊……此亦功之至厚者也。”

——选自《韩非子》

材料三: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曾说:“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田地广阔),贫者亡(没有)立锥之地。”

——选自《朱子语类》

  1. (1) 材料一的内容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这次改革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
  2. (2)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两条即可)
  3. (3)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古人对这一改革的评价。你支持哪一种?请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变则兴,不变则亡”,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与“富国强兵”的目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   )

A .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B .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 . 奖励耕战                D . 建立县制
史学家陈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南北朝民族交融为唐繁荣奠定基础 B . 唐朝废除秦汉以来的各项制度 C . 唐朝开创后世各项政治制度的先河 D . 南北朝时期中原文化焕发新机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⑴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⑵在科举制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各有何贡献?
⑶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关于如何治理国家,法家主张(  )
A . 实行“仁政” B . “无为而治” C . 以法治国 D . 选举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这和汉文帝、汉景帝推行的下列哪些措施有关(   )

①注重农业生产    ②提倡节俭

③重视“以德化民”    ④统一文字、货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攻入咸阳,最后灭掉秦朝的是(  )

A . 陈胜 B . 吴广 C . 项羽 D . 刘邦
吴承恩创作的神话小说是(   )
A . 《三国演义》 B . 《牡丹亭》 C . 《西游记》 D . 《红楼梦》
小历对下图青铜器介绍有误的一项是(   )

A . 在当时,它是用于祭祀的礼器 B . 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C . 反映了夏朝青铜制作水平高超 D . 工艺复杂,多人协作才能完成
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

材料三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 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请回答: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 (1) 材料一所述制度始创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概括该制度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科举制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重大改革措施?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演变的实质。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星河中,有无数闪耀着民族智慧和创新精神的杰出人物,

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辉煌的时代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交流使者]

材料一:唐朝时,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空海来到中国。吉备真备把中国的科学技术等新成就介绍到日本;空海从中国带回大批的佛教经典,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他们还与其他学者共同努力,在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文学大师]

材料二:

真正的诗人都是大梦想家,你做过仗剑走天涯的梦……做过修仙羽化的梦……再没有一种更好的事物会像一首诗走得那么远,从一千年前到一千年后,我们所有人依然在诗里仰望你那轮唐朝的月亮。

曹雪芹画像

[民族英雄]

材料三: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科学巨匠]

材料四:

《天工开物》手插图

《农政全书》书影

  1. (1) 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频繁,当时日本派遣大批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什么?他们将唐朝的哪些先进的制度或技术带回日本
  2. (2)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谁?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何地取经?他回国后由其弟子整理的哪一部书籍是研究中外交流的珍贵文献?
  3. (3) 材料中的“你”在诗歌史上享有“诗仙”的美誉,他是谁?同时代被誉为“诗圣”的伟大诗人是谁?写出右图人物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
  4. (4)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写出图片中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是什么?
  5. (5) 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了突出的成就。材料四中两部科技著作的作者分别是谁?其中《天工开物》这部著作有何历史地位?
下列关于东汉末年史实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 军阀割据,长年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B . 曹操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袁绍盘踞黄河以南,招募人才,发展生产,势力逐渐壮大 C . 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方,以称雄北方 D . 双方于公元 200年,在官渡进行决战,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族、综古族、维香尔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烟,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选自部编版七下教材

  1. (1)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的名称是什么?该王朝为实现对广大疆域的管辖实行了怎样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
  2. (2) 在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直接统辖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3. (3) 材料中形成的新民族是什么?
  4. (4) 台湾白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最早在台湾建立的管辖机构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改编自教科书

材料三:西晋末,北方流民南迁人数激增,他们不但为常武地区增加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北方的小麦南朝时在江南大量种植,一年稻麦两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常武地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常州历史》

  1. (1) 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它反映了当时汉朝江南怎样的经济状况?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晋对内迁的少数民族采取了什么政策?带来了什么后果?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晋末年常武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我国古代王朝都经历了建立、发展、兴盛、衰亡的演变过程,人们称此过程为“王朝周期”。不属东汉“王朝周期”的选项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外戚宦官专权 C . 光武中兴 D . 黄巾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