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尽力)本业(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为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曾说:“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是以国治而兵强,地广而主尊……此亦功之至厚者也。”
——选自《韩非子》
材料三: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曾说:“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田地广阔),贫者亡(没有)立锥之地。”
——选自《朱子语类》
①注重农业生产 ②提倡节俭
③重视“以德化民” ④统一文字、货币
材料一 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
材料三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 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请回答: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辉煌的时代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交流使者]
材料一:唐朝时,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空海来到中国。吉备真备把中国的科学技术等新成就介绍到日本;空海从中国带回大批的佛教经典,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他们还与其他学者共同努力,在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文学大师]
材料二:
真正的诗人都是大梦想家,你做过仗剑走天涯的梦……做过修仙羽化的梦……再没有一种更好的事物会像一首诗走得那么远,从一千年前到一千年后,我们所有人依然在诗里仰望你那轮唐朝的月亮。 |
曹雪芹画像 |
[民族英雄]
材料三:
| |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
[科学巨匠]
材料四:
| |
《天工开物》手插图 | 《农政全书》书影 |
材料: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族、综古族、维香尔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烟,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选自部编版七下教材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改编自教科书
材料三:西晋末,北方流民南迁人数激增,他们不但为常武地区增加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北方的小麦南朝时在江南大量种植,一年稻麦两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常武地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常州历史》